近期来信做答:妙龄女孩的“吃了吐”

标签:
厌食吃了吐减肥心理健康 |
【来信】:
您好!我女儿今年22岁,刚工作,她为了减肥总吐,已经3年多了,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效,我快绝望了,您能救救我女儿吗?
【回答】:
您说到“她为了减肥”,也就是说她有自己独立的主观动机;您又说到“总吐”,言下之意是否她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呕吐,并已经掌握了方法?
如果她基于一个主观动机,比如“减肥”,自己用抠嗓子眼或者自我暗示就可以完成呕吐的生理过程,并且频繁重复,已经影响了身体机能,那么很可能是典型的“心因性厌食”,也称“神经性厌食症”。
这种呕吐如果重复过多、频率过大,则很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
2,
持续“已经3年多了”,说明“减肥”作为一个动机,不但非常强有力,而且已经存在了很久,成为偏执化动机。
“心因性厌食”的两个主要成因:认知层面的偏执化动机+行为层面的附带获益,任何一个成立都有可能导致心因性厌食的出现。
现在您的来信过于简短,只是让我看到了偏执化的动机。面对偏执化动机,首先需要做认知调整,也就是经过一些恳谈,找到她减肥的原因(比如认为减肥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认为失恋是因为自己胖)、减肥的目标(比如,很可能是一个很轻的体重标准,我还见过要让自己瘦到65斤的女孩)、对肥胖的认识(怎样算肥胖,肥胖会带来什么)等等,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认知调整。
至于减肥是否带来了某些“行为获益”,我需要和她本人谈,才能判断。
同时,您的女儿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但并不足够,您应该同时到专科医院进行内分泌和营养方面的躯体治疗。
【厌食症病因】
高蛋白、高糖的浓缩饮食使食欲下降;饭前吃糖果等零食以及进餐不定时,生活不规律也影响食欲;此外,气候过热,湿度过高都可以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小儿的情绪变化等都是引起厌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因家长溺爱,对小儿进食采取不适当方法,更易引起神经性厌食。小儿时期"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食物不知饥饱。有些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越了小儿肠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以及乱投杂食,或恣意投其所好,养成偏食习惯,都可导致厌食症。
1、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
2、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3、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4、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
【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厌食症的诊治必须视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严重的话,甚至必须入院接受心理医生、专科医生及营养师的观察及诊治,再配合行为治疗,使到病人的体重渐渐回升。若是病情还不太严重,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也有可能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厌食症患者如果仍处于发育期,而器官又已受到损坏,可能在病情好转之后,功能还无法恢复正常,会影响到生理发育和成长。
患者是否能康复,也必须视病人的意志力而定,疗程则因人而异,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最重要的是,要尽早治疗,不要等到病情很严重才上门找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上厌食症,而家人由于生活忙碌,或是不常在一起用餐,而忽略了病人的病情,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病情已不轻。
厌食症是精神性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十多至三十岁的年轻女性,但也有约十分之一的患者为男孩和年轻男子。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厌食症
及贪食症征状或倾向的人约占一成,而较严重的厌食症及贪食症的诊断人士约有3%。其他年龄层或因职业需要而要维持体重的人也有可能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