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祭奠

(2009-04-01 17:46:18)
标签:

清明

祭奠

心理

仪式化行为

中央文明办

社会

杂谈

分类: 我的杂文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祭奠
 
                                       雷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祭奠
 
我在去年的清明节前后接待了一位挺有意思的客户,看上去很平和的一个中年男人,稍许有些发福,很像《武林外传》里的钱掌柜。他既没什么烦心事也和抑郁、焦虑不沾边儿,花着心理咨询的费用却优哉游哉地给我讲起他父母的故事,包括他父亲和他外婆一家子的恩怨以及他母亲最后的孀居岁月,然后乐呵呵地起身结帐告辞。
“这……就完了?”因为咨询费赚得太过容易,我不禁有些错愕地问道。
“是啊!”他眼眶稍许有些湿润,但依旧笑眯眯的回答:“都告诉你了,可不就完啦!”
“可是,你给我讲了一上午故事,总得有什么动机吧?”我自命“专家”却感到自己并没起什么实际作用,心中颇有点不甘。
“动机?”他站起来略微琢磨了一下,莞尔:“其实就是一个人回忆没啥意思,和老婆谈爹妈的私房事儿又不合适,和你说出来,你又是个专家,权当是个祭奠呗!”
“祭奠?”我被雷到了:“那你应该去墓地啊?”
“何必?整出多大动静,故去的人又看不见,还不都是哄着自己玩么?”他很淡泊。
我这才明白,其实人家和谁说都一样,之所以和我这所谓的“专家”说,不过是想“祭奠”得郑重些。好在那一上午我都正襟危坐,确实撑起了一副貌似专家的架势并且一心以为能为他答疑解惑,自己真把自己当“专家”了,也算把自己哄得不错。
心理学认为,所有仪式都和我那“正襟危坐”一样,源自仪式执行者的心理需要。比如古时候皇帝登基,仪式一定要堂皇,因为皇帝想让百姓认同“君权至高无上”;再比如今天的企业开张,仪式一定要热闹隆重,还要找名人剪彩,因为老板需要用开业典礼聚集人气儿,图个吉利。至于清明节也一样,您说真正需要“祭奠”仪式的,是故去的人呢?还是活着的人呢?
古时候清明节连着寒食节,传统中要踏青、插柳、放风筝、打秋千,扫墓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传统的祭典除了追忆和缅怀祖先之外,更看重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凝聚效果,庄重之余,本不必苛求铺张。
但近年来,每到清明都能看到一大堆的报道,有说“大量焚烧纸人纸马、元宝冥钞,污染环境”的,有说“祭典铺张浪费,变相炫富攀比”的,最离谱的是还有人把纸扎的妙龄少女烧给先人当“二奶”和“丫鬟”的,其创意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涨见识得很!所以在今年的清明,我忽然就想起那句“故去的人又看不见,还不都是哄着自己玩么?”听上去很质朴的一句闲话,却由衷觉得很棒喝!
既然仪式的内容来自仪式执行者的心理需要,那么仪式的内容当然可以投射出仪式执行者的人品与追求。所以一样的清明就有了不一样的祭奠,庄重抑或是铺张,有内涵抑或是没水平,是追忆、寄托还是秀,秀的是什么以及秀给谁看,都是一目了然的事。
我个人倒是极推荐一个祭典,中央文明办配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搞的“网上祭英烈”仪式。您只要上网就能参与,发表感言心声,表达对先烈、先人、先贤的感恩和敬仰,不但有内涵而且环保得很,最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