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慈善”与“动机分裂”

标签:
心理功利慈善动机分裂环球杂志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教授就送给我这么句话:“人是矛盾的,成为心理医生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把人当人看』。”
听着虚头巴脑?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我成为上门女婿的那一天立刻就顿悟了。那天我满怀热忱地打算给一位陌生老大妈留下个好印象,原因是我已经追求了她女儿10个月了。而这位老大妈对我的印象却很糟糕,不仅因为我其貌不扬,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当时毕业没多久,基本上一文不名,而北京的房价实在太贵了!面对她老人家并不友善的态度,我立刻就陷入了矛盾之中:
我的逻辑告诉我:我所心仪的女孩是她的独生女儿,所以我大可以在肚子里开骂,但务必继续保持着肢体行为和面部肌肉纤维的彬彬有礼!
我的情绪告诉我:嘿!本少爷什么时候这么窝囊过?她竟敢践踏我那独生子女特有的、极端敏感的自尊心?
我的逻辑和情绪在同一时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我必须在两个答案之间谋求妥协,于是在向老大妈委曲求全的一瞬间,我就理解了:人,是矛盾的。而情绪化动机和逻辑化动机之间的这种矛盾性,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之为“动机分裂”!没听说过不要紧,因为这个枯燥的学术名词在历史上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莎翁让哈姆雷特高喊“To be or not to be”,比如王朔自己跳出来感叹“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连平凡如你我也躲不开它,别跟我说你对每一位上司的灿烂笑容都出自纯粹的忠诚与敬重,更别对我说你看全本《色戒》时心里没动那么一小下下!我是心理医生我知道,咱谁不是痛并快乐着呀?
所以,当一个人做到了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我们就应该认可;当一个人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我们就应该感激。如果你认为一个人不是圣徒就应该受谴责,那么不妨先回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好不好意思自称圣徒队伍里的一份子。其实就是圣徒又怎么样?在公元2009年的年初,对考古一窍不通的我仍然敢断言:即便是柏拉图年轻时,每天早上醒来同样会感受到身体某个尴尬部分的硬梆梆!
把人当人看,其实不难理解。
现在就有那么一种人,手里攥着钞票陷入了“动机分裂”。他们一方面想用自己的钞票为自己做点儿什么,这有问题吗?他们另一方面又想为需要钞票的人做点儿什么,这难道不值得肯定?既然没人能把他们的脑袋拆开,那么纠缠于这两个动机在他们脑袋里的主次,又有什么意义?问题的关键只有一个,待到喧嚣散尽以后,只要那钞票最终落在需要它的人兜里,咱就当回票友喊声好儿,吃亏吗?
可能还真是很吃亏,至少是感觉不太爽!
比如,我知道有很多人的慈善是出自纯粹的善意,这样的慈善无疑是绝对崇高的。他们出于自身动机的高尚,很难认可功利性慈善的动机中自私的那一部分。指责功利性慈善,也就成了纯粹慈善人士的一种自我肯定。首先我承认,纯粹的慈善应该大力肯定!但话说回来,咱们不能因为自己纯粹的崇高,就否定所有并不那么崇高的!不如自己的,就一定要凑上去踩一脚么?就算功利性慈善肯定不如纯粹的慈善招人喜欢,但有慈善就比没有强!做秀的确讨厌,但功利性的慈善不做秀还功利个什么劲儿?它的秀越精彩,这个社会上的“慈善”标题就越多!“慈善”也就越流行,越有曝光率!
再比如,社会上也有那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们自己不慈善,难免就看着别人的慈善行为觉得脸红。但您倒是也慈善一把呀?人家不!人家忙不迭跳出来指着功利性慈善大喊:“看哪!他们多功利!”言下之意很直白:“你就算慈善了,也比我强不了多少!”您听听,这都什么人品!
个人认为,铁公鸡停止对功利性慈善的诋毁,是知耻;高尚的慈善人士放弃对功利性慈善的指责,是有量!因为真正该指责的并不是功利性慈善,而是打着慈善旗号的铁公鸡,他们才是欺世盗名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