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年,应该属于阳光灿烂的日子,应该在蓝天白云下享受校园里的幸福时光。然而有时候发生的一些未成年人暴力事件,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校园里的一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据2001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就在今年9月22日,因口角之争,六盘水市一中学的3名男生竟将校友殴打致死。被害学生陈守超的同班同学赵某某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参加了由市、区两级政府组织的“演讲比赛”。比赛快结束的时候,他和陈守超及另一名男生上厕所,经过初三(10)班的座位时,一名身材微胖的男生拦住他的去路,说赵踩了他的脚,让赵赔礼道歉。这时,陈出面叫赵某某不要和对方计较,并将赵拉走。离开时,对方说,“你们小心点,我们会找你算帐的。”赵某某说,演讲比赛结束后,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市中心城区一药店附近时,初三(10)班的那名身材微胖的同学喊了两名同学从后面赶上,揪住陈守超就是一顿拳脚,随后扬长而去。事后,陈守超被同学送往医院,经过3次急救,陈最终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健康863心理专家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渐渐蔓延到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在压力之下,一部分在同伴关系中处于"强势"的孩子将怨气发泄到性格懦弱的同学身上,当自己学习、生活、社交遇到困难时,往往通过欺负、压制他人的途径来发泄,有时甚至单纯为了"找乐子"而要让朋友出出洋相。有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有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之外寻找平衡,特别是找成绩好又受老师喜欢的学生下手,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因此,那种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是尤其容易遇见暴力事件的。
健康863心理专家筱丹女士认为,由于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应从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这些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另外,青少年出现暴力行为后应仔细调查其产生的原因,识别暴力的易感因素,如是否有家庭暴力,学习困难等,针对性处理改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行为模式。如果是由于精神障碍导致的攻击行为,患者必须由精神医生作专门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
心理疲劳的调节技术
女人美容重在养血
教白领做好腰腿保健
美容圈子安家送大礼
掌握晚餐和入睡的最佳间隔
男人的三个关键数字
600好帖换8000元大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