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出了个“林妹妹”

标签:
杂谈 |
三年多前,李少红开拍新版《红楼梦》时,我女儿莹莹刚上初一。
当她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林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时,就被她深深吸引了:瓷娃般的白晰肤质,美目流盼,新奇的铜钱头,还有大观园里那些少爷小姐成天吟诗作乐、打打闹闹……
“哇,这种生活太有意思了”,一想到自己整天背书做题,没少挨老师批被父母训,日子过得紧张又无趣,莹莹感慨万千,一下子就迷上了《红楼梦》。这以后她每天都要上网看拍摄《红楼梦》的各种新闻,对一些网友讽刺挖苦演员的“铜钱头”她大力反击,俨然“红楼小卫士”。
为了跟人辩论更加有理有力,她不停地向家里人讨教《红楼梦》的知识。
比如贾府“四春”指的是谁?黛宝钗三人是什么关系,国家不是禁止近亲结婚吗?弄得我哭笑不得,可我是搞工科的,对文学历史了解很肤浅,于是喜欢唱京戏,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奶奶,就成了她的“导师”。
奶奶把书柜里沾了灰尘的老版《红楼梦》书搬出来,给她念《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边念边讲解,声色生动,莹莹听得入了迷……这以后,她一头扎到《红楼梦》书中,仔细品味那些深奥美好的文字。
她本不是刻苦的孩子,平时很少读课本,人家的字典早翻得卷了边,她的还是新的。可看《红楼梦》她却非常专注,把字典抓在手里,不停地查阅里面的生僻字,遇到繁体难字,还让奶奶把辞海找出来。祖孙俩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不仅一起读书,还每天按时收看戏曲节目。
很快,莹莹就会背《葬花吟》了,还能唱《枉凝眉》,举手投足间多了点文化气质。这让我和爱人很高兴,真要感谢李少红,轻易就让我顽劣的女儿爱上了读名著,跟那些迷网游和早恋的孩子相比,我对她考上大学终于有信心了。
女儿要当红学家
奶奶退休后无所事事,自从成功引导莹莹爱上读红楼后,她有了成就感,于是经常跟莹莹探讨红楼,还趁机教导她做女孩不要“太野”,要像林黛玉一样淡雅若仙、嗜读诗书、娇柔恬静……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黛玉立了头功,她把中国古典美女加才女的形象演绎到了极致。她的多愁善感,太惹人怜爱了。”在奶奶的唏嘘中,莹莹对林黛玉爱得如痴如醉。
尽管学习很紧张,周末还要参加两个辅导班,但莹莹每天都要读《红楼梦》,尤其在描写林黛玉的段落旁写了很多心得,像上课记笔记一样,让我大感意外。
我催促她:“红楼要读,但作业也要写,学习要均衡,不能偏科。”可她不听,老师留七道题,她只做四道,另三道没时间写,她跟老师实话实说:“《红楼梦》20年才拍一次,我不想失去深入了解它的这次机会。”
班主任恰好是语文老师,学生爱读红楼,她当然求之不得,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有这种爱好,我很有成就感啊,她迷恋的是中国文化瑰宝,只要适当引导,有百益而无一害。”
我若有所思,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我对她痴迷红楼开始头疼了。她像钻进个死胡同,吃饭时不再聊学校有趣的事,开口闭口全是大观园里的鸡零狗碎;从图书馆借书,也是跟《红楼梦》有关的评论和人物族谱;上网专挑红楼论坛泡,熬夜跟网友探讨红学常识,俨然小红学家。她买了很多《红楼梦》海报,光黛玉的就多达几十张,把家里都贴满了,看得人闹心。
不用说,“红楼”占据了她太多时间,导致成绩急速下降。
那天,看她又泡在奶奶屋里,披着大头巾玩抖“水袖”,忘了写作业,我忍不住数落她:“迷红楼只能是业余爱好,如果为它而耽误学业,考不上大学连生存都成问题了。”
一提考大学她眼神黯淡了下来,噘嘴回敬我:“《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便是养活了一大批红学评论家和红学画家。大不了我将来专门研究《红楼梦》,学画红楼,像做3D世博会一样也做个3D大观园,没文凭也能生存下去。”
她说干就干,提笔就临摹《红楼梦》的人物插图,把课本扔在一边,我气得把她的画给撕了,说即使将来从事“红楼”这个产业,也要有文凭和文化底蕴,母女俩较上劲了。
我郑重告诫她,咱家不是富裕人家,我希望她考上大学将来当白领,拿月薪上万,替大人减轻负担,“考不上大学,其他一切免谈!”
一不做二不休,我把她所有跟红楼有关的书籍海报全部收缴入柜,逼她拿起课本。她一脸死灰,嘟嚷说:“那我下载《红楼梦》评书放MP3里,上下学途中听总行吧?”我点头应允。
这以后,无论吃饭上厕所还是学习间隙,她耳朵里总塞着耳机,听“红楼”如痴如醉。有几次竟靠着墙昏昏欲睡,不知是真入仙境难返人间了,还是学习太倦所致,急得我哀声叹气。可女孩打又打不得,真拿她没办法。
转眼三年过去了,由于对“红楼”嗜爱过度,终于让她品尝到恶果,中考以3分之差错失重点校,上了所普高。我恨铁不成钢,见她做什么都想唠叨,她争执不过我就摔门进自己屋不出来了,很快,我发现她又看上《红楼梦》了。
想想不看红楼也得上网聊天,再说离高考还远,我也就默许她了。
此后,她沉浸在曹雪芹勾勒的繁华世界里变得很疯狂,把零花钱都用来买《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比对着看哪个写得更完整。有个周末国图举办红学研讨会,她竟然没去课外辅导班,偷偷找红学家签名去了。
我好心疼那几千元学费啊,气得第一次揍了她,把几本红楼书也撕了。她居然没哭,也没反抗,而是冷冷地斜视我,眼神透着股寒光,让我心里发虚。
渐渐的,她的话越来越少,总以看书累了休息眼睛为由往外跑。后来邻居告诉我:“你闺女怎么老一个人拿着书,坐旁边那万芳亭公园发呆啊,她怎么了?”我尾随而去,发现她果然在看《红楼梦》,边看还边揉眼睛,好像哭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真不是较真儿的妈,一直希望孩子快乐地生活,不要背负太大压力,看她被我骂得逃出家门,把《红楼梦》当成树洞取暖,我后悔对她太苛刻了。
当晚,我诚恳地向她道歉,可她淡淡一笑,没理我,转身而去的身影柔弱轻飘,那姿态好怪异。
第二天她去上学,我在她书桌上发现她在纸条上写了句貌似《红楼梦》里的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好像是宁可去死,也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意思。
我吓了一跳,没想到女儿小小年纪竟有了悲观厌世寻死的情绪,好像心理压力特别大。我非常自责和恐惧,连续几天死乞白赖地拉着她交流心事。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很叛逆,想法极端,我愿和她平起平坐探讨现实,解除母女间的误会矛盾,梳理出一个顺畅的情绪。但她就是手抱“红楼”不开口,母女关系异常严峻。
我现在一筹莫展,知道看多了《红楼梦》肯定影响了女儿的性格,但这其中盘枝错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真搞不懂,希望专家能帮我解读一下女儿的心理。
心理师林松:
从简短的自述来分析,在您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在家庭能量的观点中,一个人在他(她)一生的成长道路上会经历五段重要的“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接力,他们分别是生命的父母、家族的父母、后天的父母、心灵的父母和内在的父母。在这之中最开始也是影响最大的是生命的父母,生养我们的爸爸妈妈。第二个关系是家族的父母是来自家族人格的传递。第三个关系是后天的父母,后天的父母是孩子与生命父母的最主要接力者,是新家庭的丈夫或妻子、是情感关系中的爱人。在后天的父母中还包括对自己有着精神给予和心理给予的重要导师,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导师会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和对世界的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种关系是与精神信仰之间的依恋,因为这个链接是非物质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的父母。而第五个父母比较特殊这份爱与智慧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实际上是完整,在我们无尽的生命中,一切都是完美、完全和完整的,这是我们存在的真相也是生命的本质。
在形成自我人格的关键阶段,您的孩子接受了奶奶(家族的父母、后天父母)和红楼梦(心灵父母)较多的影响,奶奶的“做女孩要像林黛玉”的引导,曹雪芹(林黛玉是曹雪芹的人格之一)的才学、清高和自哀,会比较大的指引孩子的人格塑造;同时班主任老师给予孩子爱红楼很大的褒奖,也会从外部满足孩子的成就动机。虽然介绍母亲和孩子的文字不多,但可以看出妈妈是个理性、要强的人,因为孩子性格偏感性,使得母女之间缺乏着感性、精神的交流。在母亲望女成凤的强势下,孩子自我的需要会变得软弱无力,在内心逐渐积累着很多的不开心。家庭环境中过高的期待和内在关爱的缺失,会为孩子喜欢林黛玉打下伏笔。而母女间会变成母亲越来越不理解女儿,女儿越来越叛逆母亲的局面。
母亲现在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精神、心灵的关爱,转变以往强势的大家长作风,修复日渐远离的母女关系,逐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疼爱的,修复关系的同时婉转引导孩子走出林黛玉的阴郁人格,建立阳光乐观的心态。现在停止埋怨指责,与孩子共同探讨红楼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母亲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文学天赋,在学业上鼓励孩子文科人文方向发展。让孩子感悟研究红学并不是要成为林黛玉,可以成为红学爱好者或红学家,在这个过程中与奶奶要达成默契,引导孩子进入“红楼一梦几人醒,跳出红楼看红楼”,的理解、反思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