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刘翔
(2008-08-12 09:47:42)
标签:
身边的奥运奥运运动员观众李宁刘翔教育 |
分类: 心理浪花 |
<<家庭健康杂志>>
记者:进入奥运村的第一天,刘翔就受到了媒体的围追堵截。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一向快人快语的刘翔选择了沉默和躲避,一向爱笑的他显得面色冷峻、若有所思。刘翔为何“很冷”?
林松: 奥运会成功已经开幕,“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体育精神依旧,但竞技比赛的特色,使得比赛者和观众自然很看重比赛的输赢,从心理角度讲每一种运动都有其心理象征含义。其中跨栏运动具有跨越自我追求速度的含义,刘翔金牌的突破为中国人扬眉吐气。新的比赛临近刘翔自然被观众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期待,甚至民族国家的期待关心刘翔的观众发现刘翔最近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即使出现他的表情严肃冷峻。这是高压下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压力下有一种自然的减压方式--寻求独处以回避压力源。队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比赛结果,目前减少刘翔与媒体大众接触应该是教练对刘翔心理的保护,是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干扰,以助于顺利的进行调整与备战。在这里我想也需要媒体和观众对运动员理解、保护与支持。
记者:观众如何看待刘翔的输赢
林松:在奥运会创办之初就具备着积极心理意义,奥运用和谐与爱的主题治疗着战乱中疮痍的世界、受伤的心灵。在世界的聚会中不同国家、种族,学会用爱、平等、接纳,比体育竞技胜负的结果更重要。对待输赢的态度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社会人格的成熟度,如果我们的运动员没有夺冠,为失败者拥抱与鼓励,传递着是一个群体的成熟与素养。在刘翔的网络贴吧中,刘翔的支持者给予了它充分的理解与支持,甚至有的网友说:即使他没有夺冠也会为他喝彩,从这点看说明我们观众越来越成熟了。
从心理意义上团体的归属感、被爱与接纳是人的基本需要,不管是胜者败者都需要观众的拥抱与接纳。运动员与观众的关系有着团体与个体的依恋连接,这种关系类似于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观众团体如同父母,个体--运动员则是孩子。在家庭中如同父母不接纳考试失败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痛苦甚至体验到被遗弃感(失去角色)。同样观众在运动员成功时一片喝彩,失败后则备受冷落甚至指责的表达方式,必然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不适和伤害,运动员在受到冷落待遇和指责时同样会体会到失去社会角色的痛苦,这是家庭伤害的缩影。由于运动员个体心理素质的不同,会产生影响比赛状态,甚至提早的结束运动职业生涯的可能。曾经一篇报道中提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状态已经下滑的体操王子李宁勉强上阵,在跳马和吊环比赛中都出现了较大失误,以并不完美的方式告别了奥运赛场。当中国代表团抵达首都机场时,夺得了金牌的跳水皇后高敏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鲜花簇拥中的她却兴奋不起来,看着备受冷落的李宁,高敏心里一阵阵发凉。后来,高敏承认,自己选择在巅峰期退役,就是不想重蹈李宁的覆辙。
成熟的观众对运动员一如既往的支持与爱,是他们继续拼搏的动力,治愈失败挫折的良方,也是成熟健康的社会关系的展现,让我们为胜者喝彩,为败者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