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双11”数字背后的冷思考
(2015-11-12 18:48:42)分类: 家电行业透视 |
随着“双11”促销大战的告捷,各大销售板块的“战绩”排行榜便接踵而至。在这场购物狂欢中,家电领域在此次促销战中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同时,在销售额数字背后,值得业界同仁们共同反思。
特征之一,遵循“自然规律”:几家欢喜几家愁。
据某统计网站发布数字显示,从日销排行榜来看,11月11日当日,白电三巨头海尔、美的、格力依然不负众望,轻松挺进前十。其中海尔与美的更是一举拿下状元和榜眼,所占市场份额均超9%,可喜可贺。格力就略显弱势,在该排行榜中屈居第六,市场份额远不及海尔和美的。而此前备受期待的长虹,因启客系列受业界好评。
特征之二,家电黑马涌现,互联网公司强势抢占传统家电份额。
从各网站提供的不同时段排行榜来看,此次销售前列中还稳稳占据了两家互联网公司,分别是乐视和小米。据乐视官方数据显示,“双11”开抢一小时内,乐视超级电视在天猫平台的销售量就达65000台,销售额突破1.5亿,超去年双十一超级电视天猫夺冠销售额纪录。这表明互联网公司通过打造智能电视已经稳稳抢占传统家电品牌的智能市场,虽然创维和海信两个品牌也挺进排行榜与乐视和小米一举高下,但显然智能电视无形之中已给传统电视品牌制造潜在压力。
特征之三,销售已形成固定的“品牌—产品”模式
从各大排行榜提供的领衔品牌来看,消费者已形成某一产品品类选择某一品牌的固定模式,除了美的和海尔提供的全品类产品线拥有较高接受度外,其它品牌均是因某一产品品类销售状况佳而挺进排行榜。例如,格力空调,西门子冰箱、创维和海信电视,飞利浦剃须刀,方太抽油烟机等。这意味着,“产品”依然是消费者选择的首要因素,产品依然为王。
鉴于此,笔者有两点思考愿同各位分享:
思考之一,智能电视已成为智能家居市场一个重要入口,智能电视已成为家电消费主力产品。
区区十家入榜品牌,电视就占到四家,可见智能电视已成为消费重心。相较有所区别的是,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厂商的噱头在于相继推出超级电视,从互联网硬件的匹配来吸引眼球,消费主力群体为80、90后,这部分群体在互联网覆盖下成长,对互联网产品粘性更大,这对旗下电视产品来说,未来的销售潜力更富想象。乐视也是凭借电视,成功挤掉了格力跃居探花席位。创维、海信走中端亲民路线,价位也总体较为接地气,从大众家庭需求来看不可或缺,但一盆冷水浇下来,同样面临着互联网厂商对市场的分羹,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然而,传统电视厂家如果试图照搬互联网厂商的配件和技术,就难免陷入一种发展困境,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此前的评论也提到过,传统家电的诸多内在价值有待挖掘,包括渠道和人力等,更好的思路是,探索一条与互联网产品形成优势互补的路径相向而行,最终水乳交融。
思考之二,好品牌好产品还需要好营销,传统家电厂商要大胆地往前走,敢于出格。
互联网品牌自然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去做好宣传作业,它们要做的只是如何以一种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互联网思维去做能够一炮打响的文案,站在用户角度,宣传品牌立场。这点传统家电无法与之媲美,也不可能有所超越。而传统家电厂商还在利用一些商业公众号去推送海报,在电商平台上早早地投放广告,劳神劳力,最终效果式微。结果是,影响用户消费的,依旧是他们内心中的“刻板印象”。
反之,广告投放过度,或是营销本身存在让人诟病的槽点,想要学习互联网式的营销却未想落的三不像,效果依然适得其反,此处之例相信大家不甚了了。那么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借鉴互联网文案,制造直击用户痛点的营销方案,既不追求一炮而红,也不照搬地毯式地广告铺张。营销本身,同样需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