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刺激的北极游(续)

标签:
旅游欧洲北欧芬兰北极圈拉普兰摄影休闲游记圣诞老人世界各地 |
分类: 世界各地旅游 |
晚饭时分到达拉毕省的省会罗凡尼米(Rovaniemi),这是紧守北极圈的第一大城,被誉为“北方女皇”,也是世界上唯一设在北极圈的省会城市,人口55,000人。该城二战期间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在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主持下恢复重建,据说现在的城市轮廓是仿照北部驯鹿的外形设计的。
我们下榻在市中心的圣诞老人酒店(Hotel Santa Claus),距离圣诞老人村(Santa Claus Village)和极地中心(Arktikum House)仅数分钟车程。晚餐在酒店的 Gaissa餐厅,它曾获法国国际美食协会(Chaine des Rotisseurs)颁发奖状,提供的是拉普兰的菜肴。餐厅的另一半是舞池,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琴师弹奏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乐曲。席间来了一些本地老人,衣着端庄入时,随着乐曲紛紛起舞,轻松优雅的舞步显示出深厚的功底,他们享受生活的态度和热情的投入感染了一旁欣赏的我们。
睡了一个温暖的觉。早上九点多钟,街上依旧寂静如夜,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不由得想,在这样的城市居住,寒冷的冬季和漫漫长夜对人的精神和意志无疑是个考验。
驱车5公里,我们来到了爱斯基摩狗的养殖场,一试狗拉雪橇的乐趣。养殖场面积很大,树木成林。行走其间,脚下踩着松软的白雪,两旁是成排的木篱笆和一间间狗房。阳光透过银色的树枝泻落地下,画面绚丽。气温据报为-25℃,风速不高,但所有的人都感到异乎寻常的冷。
眼前的景致浪漫且富有诗意,过去只在影片和画册中见到的场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大家兴奋得手舞足蹈。
天气着实冷,停留不到半小时,面部肌肉已完全僵硬,嘴唇不停哆嗦,平日里不轻易流的鼻水,此刻像开了闸的池水滴个不停。幸亏主人想得周到,在童话般的木屋中准备了热气腾腾的咖啡、茶点和当地酿制的甜酒,这个时候喝上一口,再嚼上几块曲奇饼,一股暖流直入心田。
走过一片林子,见到了雪橇和狗,还有狗的主人萨米(Sami)大叔。萨米人是拉普兰地区乃至欧洲最大的原居民族群,有自己的语言,属芬兰乌戈尔语系。萨米人长期生活在天寒地冻的极地,爱斯基摩狗是他们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小狗们见到有人来,欢天喜地蹦个不停、又吼又叫。急不可耐地催促客人们快点上雪橇,它们要尽地主之谊,带客兜风。
观光雪橇比当地人日常使用的要小,牵引的狗也只有四只而不是一般的八只。毕竟只载两个人,而且没有重物。雪橇上一人坐着,一人站立,站的兼任驾驶员。控制雪橇并不难,松开脚下的刹车,小狗便撒腿而跑,驾驶者身子侧向一边,小狗便会顺着这一侧拐弯;需要减速,就略踩刹车,而完全踩下刹脚掣,小狗们便乖乖的停止跑动。
体验开始了。随着脚下一松,雪橇像失控的箭一样窜了出去,两旁树木迅速向后倒去,原本已经僵硬的脸变得麻木不仁,更要命是的随着速度的加快,强劲的寒风恍如锋利的刀片,夹着扬起的雪花扑面而来,令人窒息,眼睛不由自主地眯成了一条缝,想抹去睫毛上的冰霜,无奈紧抓方向杆的双手无法挪开,性急之余标出一身冷汗。与此同时,雪橇上的铃铛声、小狗们的狂叫声、坐雪橇的尖叫声和旁观者的欢呼声会合成一片,刺激程度难以言表。
爱斯基摩狗体型壮硕,个头高大,外形有点像狼,前腿离地时高度与成年人相当。它们性情温顺、善解人意,在冰天雪地里,载重情况下的时速可达32公里,能负重100多斤,是萨米人冬季的重要帮手,受到厚爱。
经过训练的拉斯基摩狗性格尤其温和,哪怕见到陌生人,也相见如故。你看,才刚见面,它就张开双臂,搭在你的胸前,两眼直勾勾地望着,眼神中充满期待,仿佛在乞求你不要离开。此时此景,教人心生怜悯,不忍离去。
驯鹿场,我们观光的又一个景点。驯鹿是萨米人的另一宠物和伙伴,尤其在漫长的冬季,驯鹿雪橇是萨米人主要出行和运输工具之一。拉普兰驯鹿是唯一的雌性和雄性都长鹿角的鹿种。以荒原植物和真菌为食,在冬季,鹿角成为它们觅食的工具,用它拱开厚厚的积雪,寻找下面的地衣和苔藓进食。驯鹿性情温顺,胆小谨慎,稍有大一点的动作,它就会警惕地跳开。
驯鹿雪橇十分有趣,虽然没有狗拉雪橇那种速度与激情,却带你到另一种意境。当活蹦乱跳的鹿群拉着雪橇在雪道上滑行,清脆的铃声、飘零的雪花和展现在你面前的那一棵棵圣诞树、一间间小木屋,唤起你童年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把我们带到了北极行最精彩的一站 – 圣诞老人村(Santa Claus’ Village)。当熟悉的牌坊、雪中的圣诞树、梦幻般的尖塔和可爱的驯鹿一一呈现在在眼前的时候,所有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而雀跃欢呼。
1882年,美国诗人Dr. Clement Clarke Moore以他的诗文第一次描绘出圣诞老人的形象后,圣诞老人便深入人心。在铃儿响叮当的圣诞之夜得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成了全世界儿童在这一天的共同愿望。到北极去,到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向往。
今天的游客能够来到这里观光得益于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夫人。1958年,罗斯福夫人访问毁于二战炮火的罗凡尼米市,慰问饱受战争创伤的友邦市民。处在重建中的城市没有太多景观能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聪明的主人就在北极圈的纬度上临时搭建了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木屋,以特殊的象征招待贵宾,由此开启了圣诞老人村的时代。
圣诞老人村面积并不大,但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似曾相识。红色的尖塔屋就是圣诞老人办公室,它的顶上有一条线,那就是著名的北极圈分界线。本来,在它的地下,有一条写有北纬66°33'07”的标志线,但冬季白雪覆盖无法看到,于是就由空中的线取而代之。过了线的一侧,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极地。
在圣诞老人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他用不同的语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问候,不时聊上几句家常,对孩子们而言,这是幸福难忘的时刻。
几乎每一个访客、每一个家庭都会要求与圣诞老人合影,当然是需要付费的,照片十五分钟左右可取,如果不满意效果,可以选择不要。自带相机被允许使用,不过只能拍摄圣诞老人,闪光灯是禁止的。
墙上的这些是村里收藏的一些名人和名人家庭与圣诞老人的合影。
步出室外,夜幕已经降临,华灯齐放,五彩的灯饰勾勒出华丽的夜景。宁静中我们感受到温馨的节日气氛。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每年的圣诞节,圣诞老人都会来到这里,接见翘首以盼的儿童和游客。随着平日人流的不断增加,为满足到访者的要求,1985年起,圣诞老人开始常驻此地,每天都与他的孩子和客人见面。
办公室隔壁是一家礼品店,在里面,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圣诞礼物和纪念品,包括拉普兰民居的帐篷、公仔、鹿角和稀有的圣诞婆婆。如果要获得到过北极的证明,商店对面的邮局可以买到。证明盖上了当天的日期戳,并写着:“兹证明以下人员······跨越了在芬兰拉普兰靠近罗凡尼米、赤道66°33'07”以北、格林威治以东经度25°5051”的北极圈”。邮局内还可邮寄盖有圣诞老人村邮戳的明信片和信件,如果想等到圣诞节前寄出,可以把它投入红色的邮筒。
拉普兰、北极圈、圣诞老人村,当眼前的景物离我们渐渐远去,当耳旁的圣诞乐曲声渐趋转弱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一次梦想之旅。心中憧憬着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