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天柱山风景绮丽,有小黄山之美称,在科研人员的要求下,工会组织了天柱山2日游活动,除了少数课题工作紧的科研人员外,大部分人都参加了团队。出发的那天,正是初夏时节,雨过天晴之日,风爽爽的,太阳也显得温和了许多,使得这个年轻人居多的团队在6个多小时的行程中,一路欢歌笑语。
进入安徽省潜山县,已能远眺天柱山巍然雄姿,那轻轻的雾蔼环绕着群山,宛若薄纱掩映,峰峦叠翠的山峰时隐时现,堪称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使人向往,更感到她的神秘高深,大家都被这雄奇灵秀的自然景色迷住了。据导游讲,天柱山主峰海拔1485米,因其如“擎天一柱”而得名,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被誉为“江淮第一山”。
团队到达天柱山脚下,首先进行潜水河漂流。清澈透底的潜水蜿蜒和缓,河床沉积着厚厚的细沙,每个湾道都被冲刷出大小面积不等的沙滩,沙砾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闪闪的,光脚踏在上面十分柔爽。团队每8个人乘坐搭有五颜六色凉棚的竹筏,船工们在没膝的水中拖曳着竹筏顺水而下。年轻人嫌坐在筏子上不够刺激,纷纷跳下河去,有的和船工一道拖曳竹筏,有的则互相打着水仗,还有的干脆跃入深水中畅游,静静的潜水顿时喧闹了起来。
上得岸来进入著名的禅宗古刹——三祖寺。这是天柱山人文景观集中之处,其风光幽绝,是佛、道两教重地,现列为全国重点佛、道寺观。是道、佛教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足,三祖寺也因此而得名。
三祖寺依山而建,寺内有始建于唐代的觉寂塔,塔壁上有唐风雕绘,清晰明快。其八方塔铃风吹音传幽谷,更为山寺笼上了一种神秘的气息。大家在寺观内观看了众僧诵经念佛的过程。那僧侣们身着艳丽袈裟,虔诚肃立于佛像两侧,手捻佛珠,双目紧闭,齐声诵唱经文。一位清瘦矍铄的老方丈主持着仪式,整个过程透着肃穆庄严。
出得寺来,团队顺着山溪而下,前往石牛古洞。一路上山林茂密,阵阵轻风吹过,枝叶婆娑起舞沙沙有声,淙淙泉水哗啦啦的沿着山梁、石缝,绕着密林欢快的湍流而下,鸟儿自由的飞翔、啼鸣,大家倾听着自然优美的旋律,呼吸和享受着自然的纯净。
石牛古洞的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堪称一绝。这里有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石刻,集历代文学和书法之精华。同时还有我国近代著名文人的诗文石刻,其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如此完整,令人称绝。一方约有10平方米的崖壁上,刻有一位台湾爱国学者的词,这方石刻远看是阳刻,字字突起;近看竟是阴刻,足见石匠们的高超技艺,大家纷纷举起相机,与这些历史遗迹合影。
第二天清晨,团队开始攀登天柱山。听导游说,到顶峰要走20华里山路,大家都卯足了劲,几位老高工也不甘落后,拄上拐棍,沿着弯曲的山路攀登。一路上饱览了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的奇石——远眺青蛙石翘首仰天,蛙身后坐欲跳跃状;近看霹雳石浑圆苍黛,中开一缝宽尺余,断面整齐,从上到下似刀劈斧削,真乃大自然鬼斧神功,令人称奇;仰望将军石威凛不可侵,令人肃然起敬;俯瞰鹦哥石,一昂首长鸣于悬崖之上,一伏身敛翼牧羊河旁;换个角度看悬崖之上的鹦哥石,又形如喜鹊,旁有古松一株,合称喜鹊登梅,形象十分逼真。那蜒蚰石长40余米,宽约8米,高约2米,顶端伸出一米长两小石柱,似触角伏壁向上,蠢蠢欲动。再看青牛石状如牛眠、仙人石傍崖兀立、樱桃石浑圆光润。还有那拴马石、望夫石、仙拳石、海狮石、鸳鸯石、蜗牛石、象鼻石、美女石等等分居各处,奇妙异常。天柱山的树木高大葱密,在林荫掩映下,并不感觉骄阳似火,虽爬山很累,但美丽的景致已使人忘记了疲劳。
团队进入神秘谷后,更感到别有洞天。神秘谷为天柱山一大奇观,位于飞来峰下,号称花岗岩洞第一秘府,有“天柱一绝”之称。道家奉此为司元洞府,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谷旁的山崖上古树虬枝,如铁壁挂画;谷内怪石异草繁多,似丹墀仙境,引人入胜。神秘谷长五、六华里,全谷巨石交错,谷底几十个洞穴相互连接,岔路纵横,如果没有导游带路,一定会迷失方向。大家进入这些形态各异的洞穴,发现这里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真是九曲回廊,移步换景,神秘莫测。走到狭窄的地方,或屈身匍行,或侧身移步,团队中几位体胖的同事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勉强爬过低矮的洞穴,却在狭窄之处遇到尴尬,几个人即便使劲吸腹收臀侧身而移,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行,只好卸掉身上的行囊,在同事们的压挤推拉下才得以过去,逗得大家笑弯了腰。行至可容纳数十人的宽敞洞穴中,高声说话,回音缭绕悠长。
经过一路攀登的辛劳,团队终于登上天柱峰对面的山顶,眼前的景象令大家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迎面只见天柱峰孤身突起,石骨嶙峋,峭立如柱,在群山的拱卫下,独占鳌头。峰顶的巨石上依稀可辩雕凿的四个大字“擎天一柱”。站在高山之颠,越过葱密的树林,遥望起伏的山峦,真有点“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之感。此时大家的情绪激昂起来,好几个人张开双臂高声大喊“天柱山,我来也……”,喊声在山谷中震荡着、回应着,传向遥远的天际。
雾渐渐的升腾起来,不一会儿远山近树浑为一片白茫茫,“可能要下雨了!”有人喊道,于是稍事休息的团队开始了下山的行程。真是在山里风云变幻莫测,刚才还是万里晴空,转眼间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大雨瓢泼,大家都加快步伐往山下冲去。下到半山腰,雨小了,云散了,雷声渐渐远去,真乃“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呀。大雨过后的山更加葱郁,水更加清澈,天更加湛蓝。朵朵白云环绕着群山,夕阳透过云朵放射出橘红色的霞光,不竟使人想起元朝诗人张养浩的佳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深深吸一口山的气息,令人心醉神迷。
至今,每每提起此次天柱山之游,大家都会引发无限感慨,难以忘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