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知从哪儿摘录的,说玉米育种只是个工艺过程,谈不上是科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玉米育种,更广泛地,作物育种,是提高作物遗传潜力的艺术和科学,是二者的统一和结合。
作物育种的艺术,具体描述起来确实很难。一名合格的育种家,应该具有生物学和作物生产所要求的广泛而精湛的知识,要具备从浩瀚复杂的信息中鉴定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能力,本质上讲就是将数据转换为知识,把信息转换为品种的能力。作物育种的艺术,是难以通过某一历史时期已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和评价的。育种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亲本选配和后代选育中结合经验施展自己的艺术,但光有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育种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和系统综合的科学,今天育种的科学性比艺术性更加重要。作物育种的科学包括几门生物科学知识的综合,包括遗传学(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统计学、农艺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和生物化学,需要育种家在具有育种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掌握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些知识有助于育种家科学地鉴定所需求目标性状(如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等)的基因型,包括进行科学的试验,量化试验材料的表现型,从而科学估计基因型值。

从遗传型到表现型的复杂过程,要求育种家对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有深刻的了解。在选育新品种时,育种家必须确定这些效应,从而鉴定最佳的基因型。育种家还需要掌握分子遗传学相关知识,懂得并应用性状分子遗传机理到设计改良的选择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作物育种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育种家必须掌握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利用新技术,以提高遗传改良的效率。另一方面,新技术虽然极大增加了常规育种方法效率,但是目前选择优良的基因型,还需要对成千上万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目标性状,通过统计学方法科学设计试验,多环境重复鉴定获取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进行科学选择。
有人说,什么是育种家?育出好品种的就是好育种家,我觉得不够全面。仅仅把育种作为艺术的经验式育种,在一定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了。现代商业育种的发展,对育种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育种家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
我对育种家的理解,一名育种家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育种家,离开了农民的需要,品种再多,毫无意义,这样的育种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了不让别人指鼻,就不多说了)。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品种?当然是通过你的品种,获得更高的收益,主要也就是要产量。但什么是产量?这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的理解,产量是在不同农民田里都能稳定地取得最高收益的潜力。我们培育出来的品种,最终实现其价值的,是靠广大农民,农民的效益最大化,才是我们育种家价值的所在。农民种田,面临许许多多的自然逆境,需要的是不同逆境下的高产,而这也正是我们育种的目标。从这一点来讲,产量就是抗逆性,这也正是Duvick那个庞大Era
study的主要结论。
这无疑对我们现代育种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把作物育种既要作为一门艺术,继承老一辈育种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农民的利用放到第一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感知,又要把育种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通过勤奋学习新的相关理论,掌握多方面的现代新技术发展成果,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和提高。
这是多么challenging的工作!我们应以作为一位育种家而自豪,同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