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博客的零星记忆

标签:
博客往事记忆 |
分类: 散文 |
樵哥。和云路樵歌的相识源于他的一篇《二十六年一幅画》,那是从他儿子四岁开始和妈妈每年在同一地点同一季节拍摄得一组照片。一个貌似简单的举动竟然坚持了26年,这得需要多大的韧劲和细心啊!于是我在他的文字下留了评,从此相识,在博客上常来常往,彼此引为知己。
那是我的博客还叫“古越”,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赌气把博客关掉,甚至把所有的文字都删除。
本以为就此关于博客的一切便随风而逝了。不料,本城资深博主相濡居告诉我:你离开后,网上有很多“悼念”你的文字,你快去看看吧!
我上网一搜,竟然有十几篇提及我的离开,并表示遗憾。最真诚的是樵哥那篇,他的博文标题是《昨夜做噩梦》。在对我关博原因做出种种猜测后,很无奈的说:“我和古越仅仅是博友,不知道他在哪座城市,联系电话也没有,像约会不见人。总往坏的方面想。只能祝他此生平安无事。”
我感动于樵哥的重情重义,很快和他取得联系,并告诉了他我的电话号码和工作单位,由衷的向他致谢。
此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位省级电视台的资深记者,高级编辑。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有着强烈的草根情怀,真实,质朴,平易近人。
后来在樵哥等一众博友的感召下,我又回归博客,更名为“过客”,从头做起。2008年,樵哥将博客文字整理出书,特邀我来给他写序并插图。序的名款还是“古越”,但插图的名字已经改为“过客”。
麦铃。相信早期玩过新浪博客的朋友对麦铃的名字并不陌生,绝对是一位资深博主。她现居杭州,1991年起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文字作品,曾在博客上获“2008我记录职场故事”周冠军、19楼奥运博客大赛最佳评论奖等。文字平实、诙谐,有信手拈来的活泼和浪漫。杭州当地的纸媒和电视都曾对她做过采访。
因为我和她常在博客上互动,并对纸媒采访稿件说出自己的见解,2012年她出版新作《晒太阳》时一定要我为她写一篇序。我当时既惊讶又荣耀,因为她的名气在网络上实在是太显赫了。但却之又不恭,便心怀忐忑的写了一篇发到她的电子邮箱,结果她看到后很高兴,还发在博客里,获得一众网络大咖的点赞。又真的把它作为序,放在书里。
她还曾给我寄来她父亲的书画集,他父亲是位鼎鼎大名的画家。
南希。是一位旅美华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理事。曾做过《北京日报》记者,著有长篇小说《足尖旋转》等。
2017年我还旅居多伦多时,她走进我的博客,请我为她的长篇新作《峨眉月》插图。原来她上在博客上看到我的画才找到我。
我当时也是不知深浅,未加思索就答应下来。但在多伦多缺少相关资料和绘画工具,便告诉她等我回国后再说。不料半个月后,她很焦急的问我:能否画出几张小样儿,先瞧瞧合适否?我才知道这小说的插图要间杂在文字里排版,并非我想象中是插页的,如果画不出来,会影响到小说的如期出版——她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出版发行事宜。
于是我才急了。回国后第一时间就查找资料,没倒完时差就日夜赶工,并通过微信把草图发给她。由于她也曾做过美术编辑,对画画儿很内行,交流中那些画儿一直改来改去,经过几个昼夜奋战,总算改到她满意为止。
等到书出版后,南希很快把书寄给我。看插图还算过得去,没有想象那样不堪。
海若9。海若先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位资深的科普作家。为人耿直、坦荡,有文人风骨。他的儿子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曾寄给我他儿子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云台二十八将》。精彩至极,令人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
可惜他的博客不知何故被封号,很长时间无法联系了。
兜兜。山西作家,《大家赵树理》杂志的副主编。是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的第一位写作高人。非常喜欢她的文字,甚至打印下来反复玩味。后来熟识了,就有了更多来往,并同时受邀打理一个文学圈,曾就很多文学话题进行过深入的沟通。她不仅文字好,为人也实在,古道热肠,在她编辑的杂志上曾刊载过我的文学作品。她早已不上博客了。
云之魂魄。北京人,姓尹,是我唯一见过面的外省博友。那一年我在北京带孙子,在网上发文时尹大姐看到了,便留言说,你在北京?我们见个面吧!于是就约了在海淀区的一个酒吧见了面,聊了一个多小时,都是博友的话题。她当时有个文学圈,叫《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圈里人都是曾经的知青,我也是其中一员。见面时,她真的带了一面红旗,上面有很多签名,我很郑重的在旗帜上签上了自己的网名。她还给我孙子买了两大盒精美的巧克力。她很久不上博客了。
乐龄悦读。这是一本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的杂志,也是迄今为止选用我的博客文字最多的杂志。记不得是哪一年了,杂志的编辑李雁佼联系我说要选用我的文章,还和我要银行卡号,说是要给稿费。我由于脑子不灵光,经常上当受骗,所以就说:不用给稿费,你们随便用吧!结果没想到一下子就合作了很多年。这本杂志不仅每期都用我的文,还选用了我很多的钢笔画插图,至今我们仍保持联系。不知道新浪博客消失后,他们还能从哪里选我的文字和美术作品?
辽宁散文。这是本省的杂志,新浪博友董学仁当编辑。所以,博客上的很多文字会出现在这本杂志上。如今杂志早已被兼并,董学仁也去了外地发展。但我一直很感谢新浪,省去了我太多投稿的麻烦,还能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
一想到新浪博客可能不久于世,就会心乱如麻,往事纷披涌上心头,但细节又模棱两可,想到哪就说到哪吧。
如果新浪还能再宽限些时日,再慢慢回忆并写出我在新浪博客上的那些精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