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

标签:
面包电影记忆 |
分类: 散文 |
面包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
上了年纪的你们,还记得这句电影台词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这句话。
那时,在城乡露天电影放映场,允许演出的电影屈指可数,其中就有这部《列 宁在1918》。银幕上,瓦西里和他的妻子面对生活的窘境神情落寞,但瓦西里还是十分肯定的对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
我那时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面对银幕不禁心生感慨:我们连苞米面窝头都吃不饱,你们居然还惦记着吃面包?
后来才知道,此面包非彼面包。
在苏 联人眼中,面包仅仅是用来充饥的普通食品,等同于我们的苞米面饼子,差异只在制作方式上,我们的手法偏向于蒸,而大鼻子的手法偏向于烤。据说常见的有种全麦的黑面包,制作粗糙,口感很差。
但我们眼中的面包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的面包是白面的,刷上食用油,加入白糖或蜂蜜,烤得色泽金黄,松软香甜,在饥饿年代绝对是难得的高档食品,位列于饼干、炉果、绿豆糕之上。
记得上学时特盼望每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因为只有开运动会的时候,家里才能给几张毛票允许买一个面包并捎带一瓶汽水,算是满足一下胃肠对高档食品的渴望。
还有每年的植树日,父亲单位会组织他们全员去植树,作为午餐,会给每个人发一个面包和一瓶汽水。每次父亲都只把汽水喝了,而把面包带回家供我和妹妹分食。我一旦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丫面包,我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其秒吞到肚子里。
妈则对小妹说:看你哥呀,像变戏法似的,瞬间就把面包变没了。
2012年,我和几位哥们去俄 罗斯的赤塔旅游,第一次吃到了俄 国人的面包。
说实在的,那黑面包的口感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为了果腹,我还是把自己的那一份吃掉了。但同行的其中一位就很矫情,把面包拿到手里咬了一口就扔到桌子上。而负责给我们开车的俄 罗斯司机等到大家都吃完后,把桌子上剩下的面包一块块捡起来,包在随身带的一块大手绢里,拿到了车上。
同样是俄 罗斯的女翻译告诉我们:他这是带回去给孩子吃的,俄罗斯依然处于节衣食窘迫的时代。
于是我的眼前又出现了《列 宁在1918》中的那个画面。那个低沉而缓慢的声音再一次在耳边响起:面包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
我曾有长期旅居北美的经历。在我的感觉中,西 方人的一日三餐好像皆以方便快捷为主,很少像国 人这样的为一口饭而绞尽脑汁,不厌其精。
早餐,一般都是在面包机里放上两片面包,烤上一分半钟,定好时间会自动跳出来。加上一杯牛奶,简便又不失营养。如果是急于上班,会买只热狗,一杯热巧克力,在地铁站就解决了。而另外两餐,也多以披萨、肯德基、面包圈、罗宋汤等来应付。只有到了周末才会举家去餐馆饱餐一顿。
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我倒是很欣赏这样的饮食方式。把大量的心思和时间都花费在一日三餐上,实在是得不偿失。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浪费时间无异于虚掷生命。
当然,各有各的活法,如果有人能在经 营美食上获得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愉悦,也不失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而已。
之所以想到“面包会有的”这句台词,皆因为近日网上闻听的一片叹息,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因由,很多人不得已久困于一室之内,开启了节衣缩食的模式,连一粒米和一个菜叶都倍加珍惜。
蓦的想起了世事无常的说法,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忽略了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过度挥霍,于是受到了轮回的报复。过几天紧日子也好,算是让人类长长记性。
但对人类的努力必须抱有信心,一切不快终会烟消云散,面包一定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