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吉人天下心随你动
吉人天下心随你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27
  • 关注人气:4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二)

(2007-09-10 13:33:23)
标签:

名师推介2—5

分类: 星光灿烂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二)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接上篇名师推介(7))

     师:好,你说把25平均分成5,这是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平均数呢?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再慢慢体会,好不好?那么有的同学一时还想不起,没有关系,吴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素材。
      1、浦东机场日平均起降航班架次
      师:你来看,这是哪里?
      生:飞机场。
      师:这就是浦东机场日平均起降航班达到了379架次。(屏幕出示:(1)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 “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就是用379……(摸脑袋笑了,说忘记了)
      师:忘记了,没关系,那么我请问,每天不多不少,准得来379次,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是的,这是你的认识,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就是每天起降379架。
      师:对,我同意你的意见。什么叫 “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呢?
      生:就是一天起379架,第2天还是起379架。
      师:这是你的理解,那我们的平均数是这样得来的吗?都得是每人拍7个7个7个7个,是这样的吗?

    (生摇头)那你理解理解,平均来了379架次是什么意思?设想设想,今天有可能怎么样?
      生:有可能比甲队强。
      师:哎哟,还想着比赛的事呢。
      生1:有可能有一天比较少。
      师:她说有有可能有一天比较少,那么还有可能有一天。。。。。。
      生:比较多。
      师:但是这些天把它们(作拉平的手势)平均了,平均每天达多少次?
      生:379次。
      师:哎呀,这个小朋友他用自己的语言谈感受,非常好!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见得每天正好来379架次,对不对?有可能比它。。。。。有可能比它。。。。。。(师做手势,生齐答)但是这些天平均起来,每天起降多少次?
      生:379次。
      师:就象这里,有的比7多,有的比7少,但是这4个数(8、4、7、9)平均起来,是多少?
      生:7个。
      师:我们再来看。
     [赏析:多次运用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的本质。]
      2、上海磁悬浮列车周一至周五的日均客流量
      (屏幕出示,师读题:上海磁悬浮列车周一至周五的日均客流量为4000余人次。)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每天不多不少,整4000吗?
      生1:可能有些天比4000多,也有些天比4000少,因为那上面还有“余”,就是除法中的余数。
      师:可能比它多,可能比它少,但是。。。。。。
      生:平均了.
      师:平均起来大约是4000余人,对吗?越感受越到位了。好,其实在我们的网上,你看看,还有好多关于平均数的介绍呢,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接下来呢,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想和你们一起来讨论。屏幕出示下图:
      3、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
      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日均门票数
      师:看到这副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2日的人数最多。
      师:观察的太仔细了!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5日的人数最少。
      师:你观察也很细心哟!
      师:那么1日来了多少人?
      生:1100人。
      师:2日来了多少人?
      师:3日呢?
      生:1300人。
      师:4日?
      生:9000人。
      师:哇!(其他学生纠正900人)没关系的。5日来多少人?一起来说。
      生:700人。
      师:小朋友们好厉害呀!这样的一副统计图,你们读懂了这么多的信息,这写的是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售出的统计图。看到这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们总共加起来有多少人。
      师:他想知道这5天卖了多少张票啊?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还有多少人。
      师:你还想往下知道呢,你很好奇,好极了!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2日的人数多一些,5日的人数少一些?
      师:看看,你们想知道这么多的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数?
      生:我还想知道最多的人数减去最少的人数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还想知道这5天加起来平均分,每天有多少人?
      师:看看,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要了解呢!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下个星期二的比这个星期二的多还是少?
      师:会怎么样?你想预测预测,是不是?好极了,同学们。想了解的东西这么多,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那我先提个要求,
      师:不许计算,估一估,看看这副图,请你估计一下这5天平均每天售门票大约多少张呢?同学们,估计就可以不准,只报你猜的那个数,好不好,大点声音报。
      生1:1000多人。
      生2:我估计是5300人。
      生3:我估计是4000多人。
      师: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估计估计。
      生4:我估计是700左右。
      生5:我估计是4900人。
      师:我可问的是平均每一天啊。
      生6:2000多人。
      生7:差不多是1000人吧。
      师:他说差不多是1000人吧。
      生8:我估计的是5000人。
      师:好,这是你估计的。
      生9:我觉得大概是4000左右。
      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自己的心里,好吗,藏好了吗?
      生:藏好了。
      师:估计的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计算器算一算。
      师:听一听,他说我们自己算一算,自己试一试!这是很好的学习办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自己真的算一算,好不好,开始!先拿出笔来,列出算式,你们愿意直接用计算器也可以。我来说数,第一个数,1100,第二个数1300,第三个数1000,第四个数900,最后一个700。你算完了,好快呀,一会要介绍你怎么算的。开始吧。平均这5天每天来了多少人?每天卖了多少张票?开始。(巡视,与生个别交流)
      师:你怎么这么快呀!悄悄的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哦,你用计算器算的,好极了!有没有没用计算器算的?
      生:老师,我有别的好办法!
      师:看看谁的办法最好?
      师:你算完了,多少?请问你是怎么算的?
      生1(曾格):我是把这几个数全都加起来,再除以5 。
      生2(彭沐):2日多一些给5日,1日多一些给4日。(师屏幕演示“移多补少”)
      师:曾格法是什么法?彭沐法是什么法?与生一起复述生1、生2的方法。
      师:你们看看,条条道路通北京啊!我们选择哪一条路,都是可取的。给自己掌声!
      师:谁刚才估计的那个数,1000,900多,800多,1100,1200,都算比较准确。因为我们说了,估计嘛,就可以不准,对不对?估计的差不多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生举手示意,有生小声说自己对了。)
      师:你估计对了,祝贺你!3000那位同学在哪儿呢?没关系,来来,过来,过来。5000多是谁?

      4900的那位在哪里?(请4名估计不够准确的同学上前.)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嘛,学习嘛就允许我们出问题,他们估计的都是900多,1000,1100,你估计的是5000,(生:4900)那好了,你们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吗?你们怎么估计的那个数跟我们验证的结果差不多呀!请他们把经验介绍给咱们,好吗?
      生:请你们把你们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好吗?
      师:你找个你最信任的人。
      生:我想吧,1日,2日,3日,4日,5日,加起来就应该有5000多,可是人家说是平均,平均……
      师:平均数,对不对。你的意思是说,平均数不可能比那总数还多,对吗?
      生:对!
      师:这是你的意见,你们听懂了吗?还有什么意见?
      师:你怎么不估计3000,4000呢?
      生:最多的才1300。
      师:(认真听的动作)你说什么?
      生:最多的才1300。还要平均分,那更加不行了。
      师:那就不行了,最多的才1300,那你的意思是说,怎么着,这平均数也不会比1300。。。。
      生:(齐)高。
      师:估计300行不行?
      生七嘴八舌,不行!不行!也不能估这么低呀!
      师:怎么不行?
      生: 1日1300了.
      生:5日700呀!
      生:不行,最少还是700。
      师:你们听出点味来了吗?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平均数。。。。。。
      生:平均数要比最少的数多一些,最多的数少一些。
      师:人家猜的都在最低和最高的里面来回转悠,可是你们却跑到它的上边去想了,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吗?
      生:知道。
      师:同学们,吴老师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譬如说,这个同学,她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高的那个数多,这个同学说,还不能比最低的那个数少,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理应受到大家的表扬,但是我告诉大家,吴老师更佩服这三位,尽管人家第一次跑到外面去(生:转悠),但是他们学会了碰到问题和同学们进行(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而且你们三个人特别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我说象这3位小朋友这样学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欢迎他们回座。
      师:同学们,问题讨论到这,我还有个问题呢,如果你是馆长,你一看,从2日来的人越来越少了,没有人来参观了,馆长同志,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生1:我可以发票让他们来,打个广告。
      生2:我可以把票价优惠一点。
      师:好个女馆长!把票价降低下来。还有什么办法?
      生3:为穷的人不要钱,免费演出,那人就变多了。
      师:多有爱心哪!让有困难的人来参观我们的自然博物馆。
      生4:送一些票给别人。
      生5:可以把节目准备更精彩一些。
      [赏析: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新成为现实,让学生的错误变得美丽,让课堂变得鲜活。]
      师:提高我们的办馆质量,把更多的自然标本引进来。当然,你们还有更多的智慧火花,(学生兴致勃勃)行了,行了,我会把你们的想法带到北京去,谢谢你们。同学们,接下来,还有这样一个信息呢!(屏幕出示: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
      师:看懂了什么没有?
      生:看懂了。
      师:接下来往下看。屏幕分步出示下图:
      4、2002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中的平均数
      2002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表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1) (16+24+35+21) ÷ 4
      (2) (16+24+35+21) ÷ 12
      (3) (16+24+35+21) ÷ 365
      师:一季度用了多少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我们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1、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预备,开始!
      生用手势示意自己选择哪个答案。大多数同学选1。
      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请选2的同学上前。
      师:同学们选几?
      生:1。
      师:同学们不支持你们,还坚持吗?
      生:还坚持。
      师:选1的出两个代表。(请生上前)一场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还是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好吗?谁先开始?两队辩论:
      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师:回答)
      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师:接着问)
      生: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生:一个季度3个月。(师:那一年呢?接着问。)
      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呢?
      生:12个月。
      生:既然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师: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
      生:因为他有4个季度,所以除以4。
      生:(迫不及待)因为问的是平均每个月,(师:谁要你求?)
      生:谁要你求每个季度啊?
      师: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边去。
      生:我还是在这边。(拍自己胸脯)
      生:人家要你求每个季度了吗?人家是要你求一个月的。
      师: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个月的,你们说,应该除以几啊?
      生:(齐)12。
      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应该除以12。他们除以4了,有没有道理呢?那么你们求的是什么?
      生:平均每个季度用水情况。
      师: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
      生:人家根本就没问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人家问你们了吗?那你们还求!听懂了吗,同学们。
      生:听懂了。
      师:有道理,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的,除以12个月,是平均每个……除以365天是平均每

……(生一起回答)
      师:明白了吗?是几个人平均每天的呀?
      生:3个人。
     [赏析:辩论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生生互动达到了高潮。]
      师: 老师告诉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吴老师帮你们算出来了。
      (屏幕出示: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
      师:面对着这副图画,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
      师:那我们就去指责小刚吧,怎么那么浪费水呢?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水。
      师:那你去批评他们吧!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他应该珍惜每一滴水。
      师:他(重音)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他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
      师:那你就去说他吧!他应该怎样!还有没有想说别人的?
      生:我想对他说,小刚,我希望你捐一点水到严重缺水地区去。
      师:你们知道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好的,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已经拉响了,你们告诉我,上课有意思吗?
      生:(响亮地)有!
      师:还研究吗?
      生:研究! 
      [赏析:吴老师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师:下课不下课?上课真的好?好,尊重你们的意见,还研究一个问题。
      5、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屏幕出示画面,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谁来呢?小明来了!哈哈,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呀,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生:(异口同声)有可能。
      师:为什么有可能?谁这节课还没有发言的?你来给我们解释解释!为什么有可能会遇到危险?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浅。但是平均起来是110厘米。
      师:如果小明到了?
      生:到了深的地方,他就会淹下去。
      师:你们听懂她的话了吗?
      生:听懂了。
      师:这个小姑娘一节课没捞到发言,但是最后的解释精彩吗?
      生:精彩。
      师:金口玉言哪!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小明没有危险,因为他带一个游泳圈就够了。
      师:哎呀,你好聪明!带个游泳圈就淹不死了。
      生:我觉得小明还是有危险,他如果这样呢?(将头低下去)
      师:有可能栽跟头。你们想的问题挺全面,我们还可以下课后接着讨论!下课不下课?
     [赏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吴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生:不下课!
      师:上课真的很好吗?
      生:真的很好!
      六、回顾总结,余味无穷
      师:能告诉我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 你最开心的事?还有遗憾的地方?
      生:我最开心的事我学会了求平均数。
      师:有所收获。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生: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我们还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时间这么短就下课了!还想跟吴老师说什么吗?
      生:我觉得我很遗憾,因为我有一题答错了。
      师:没关系!还有再努力的机会!
      生:我觉得我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用除法求平均数。
      师:他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呢?
      生:我有遗憾。我就是对创造下课的人,我觉得他不对,为什么不让我们多学一点呢?
      师:就是啊!怎么一节课这么短就拉铃了。同学们,吴老师也有收获,我认识了在座的每一位,是吴老师最大的收获,我也有遗憾,这节课还有哪个小朋友没有请你来回答问题?举起手来!尽管我很努力了,但是还没有照顾到你,原谅我!有机会上课,我一定再请你回答,好吗?我建议我们一起谢谢这两位老师,她们一直坐在那里为我们递话筒,让我们一起说谢谢!

 

[赏析:吴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理念。她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拍球比赛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在怎样比才公平”的问题情景中,从解决问题出发,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平均数”这一数学现象,向听课教师充分展现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源于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在2004年第17期“呼唤教育的诗篇——追踪吴正宪的课堂”一文中提到:吴正宪的数学课,就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是一首首美丽的诗,学生听了不由自主“深陷”其中;教师听了也不禁留恋往返,把上出这样的课作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确,听完吴老师的课,在激动和感动之余,在一遍又一遍的品味之中,我们每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让我们再次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近乎完美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务实的专业引领喝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