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怕你下不来台1

(2024-04-07 15:39:58)

“我是怕你下不来台!”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连着两天鹅毛大雪,笼罩得大地一片皆白。环卫工人们已早早起来清扫着马路,各路公交车都在按部就班地行驶着。我戴着口罩,穿着厚厚的棉衣,上了838路公交车。

车上人不多,除有两个人站着外,其他人都有座位。不等喇叭里广播乘车礼让的提示,我就听到有人在喊:“师傅!这里有座位,请到这里来坐!”我抬一看,只见一位比我年龄还大的老者站起来给我让座,可我怎么能坐他的位子呢?就在我俩推让之时,旁边两个女孩子急忙站了起来,把我俩按到座位上,我俩道谢后落了座。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身边的这位老者,少说也有近八十的年纪,他身材高大,戴着大口罩,皮帽子,头上裹得严严实实,但东北口音哄亮,两只眼晴炯炯有神。看着这双双眼睛和身材,听着这哄亮的东北口音,不由得我眼前一亮:“师傅,您是东北人吗?您是不是姓李?”“是呀,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支援太钢建设从东北调来的,现在也是‘老太原’啦。请问您是……”“啊呀李师傅,你认不得我了?我是柳林,是七零年毕业分配到太钢工作的大学生,您是带我们劳动的师傅……后来听说你调走了,五十多年没见面,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他不置可否地“噢”了一声,我则滔滔不绝地继续说着。

记得那时候,我们刚从北京及全国各地分配到太钢接受“再教育”的200多名大学生,集体住在基层公司的临时宿舍里,由军代表和工人师傅统一管理。那时的市场供应非常紧缺,买什么都要“号、票、证”,我们新来的什么也没有。吃的是由高粱和玉米高压制成的“钢丝面”“电发糕”,工作是在太钢一处建设工地上搬砖、提震动棒捣水泥,生活很是艰苦,同北京学校的生活形成明显的对比,一下子很不适应。而李师傅对我们这些所谓的“臭老九”则关怀备至,不训不骂,循循善诱,而且处处以身作则,早来晚走,任劳任怨。有一次,他见我身小力薄,分配的搬砖任务完成不了,就主动帮我完成;还有一次上夜班,他从家里给我带来一铝饭盒自已做的饺子。那盒饺子是素馅的,而且捏得很不规范,但我觉得味道是那么香,感动得我热泪盈眶。我当时还想,这大概就是“再教育”吧。我问候他的近况,并告诉他我早已退休,现正在老龄委一个部门做义工。他几次欲言又止,我以为他是谦让。我对他当年的关爱表示感谢,并要留下他的电话和住址以便联系,周围的乘客也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时他才说:“没有啥,那都是我们应当做的,那时候的老工人都一样,都把你们当孩子看。”

这时候,车到了长治路口,我到站了。车停后,我力邀他到我工作的地方坐一坐,他欣然答应。

我扶他下车后,向他指了指我的办公楼。他却说:“同志老弟呀,我看你是认错人了。我姓李不假,六十年代调来太钢工作也是对的,但我从没有带过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我一直在太钢代县的峨口铁矿工作,直到退休。”听他这一说,我大吃一惊,忙向他表示歉意,并问他为什么不向我说明。他说:“我见你说得很动情,知道你对那位老工人的怀念和感激是真心的。我一是不想让你失望,二是不想让你下不来台。无论如何,你能够不忘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建立的真情,能一直记着那位老哥的对你的关怀,这就是应当肯定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传承给后代的。其实我还没有到站,我是专门下车告诉你的。”

我握着老同志的手,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向他深深一躬,送他上了下一趟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达瓦昆遐思
后一篇:诗词五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