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雅韵》序
(2023-06-01 16:21:17)《桃园雅韵》序
柳 林
人们经常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形容历史发展的速度。伴随着列车的前进,人们也经常用“轰轰”“呜呜”“隆隆”等拟声词来描述列车前进的声音。在列车前进的“交响曲”中,我分明听到了太原桃园诗社众诗友不断发出的时代强音,这种“强音”,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用烈火一般的热情,用波涛一般的激情所凝成的诗中。他们的作品经常在报纸刊物等媒体上发表。这不,在他们的《桃园雅集》面世不到一年,又推出了新的诗集《桃园雅韵》。《桃园雅韵》的问世,不仅是桃园诗社的喜事,更是太原市老龄界、省城文化界的喜事。德高望重的桃园诗社社长赵玉兰同志请我为新诗集作序,我不自量力,欣然应允。
桃园诗社这次推出的《桃园雅韵》,共分两个篇章,二十六个专辑,其中“诗意生活篇”中列了“喜迎二十大”“龙山红叶”等十一个专辑,“桃园诗社微刊篇”中列了五律和七律各个韵部的十五个专辑。全书共选出一千多首诗词,约五万多字。真可谓洋洋万言,字字千钧。
翻开诗稿,你不由得会被那一首首激情洋溢的作品所感动,不由得会让你产生读不完不罢休的心理;合上诗稿,你不由得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恨不能立刻与作者交流情感,互诉衷肠。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诗意生活篇”的首篇专辑就是“喜迎二十大”,这个专辑集中地体现了诗社众诗友热爱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立场和感情。以赵玉兰女士的诗《二十大抒怀》为例,诗中的首联和颔联为:
欣吾华夏瑞祥翩,万里风清山水妍。
麦穗摇头逐细浪,榴花开口道丰年。
显然,诗开门见山,重点写景,其意在铺陈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背景。你看,中华大地一片瑞祥之气,全国风清气正,山清水秀,沉甸甸的麦穗在点头迎宾,红彤彤的石榴花兆示着丰收年景,这不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通人和的景象吗?紧接着在颈联中抒发作者的情感:
心同共筑中国梦,笔妙齐书艳阳天。
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实现四化强国的艳阳天而奋力拼搏,就连老人也挥笔上阵奉献余热。尾联:
百载镰锤红海宇,复兴伟业慨担肩。
这是总结之笔,讲今天的幸福来自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百年奋斗,面向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党又慨然将重任承担在肩上。
写政治诗,很容易套用现成口号而缺乏诗味,而赵社长这首诗充满形象思维,情景交融,正能量满满,一气呵成,使人回味无穷。再如段宪民老师的“一从举帜南湖畔,主宰沉浮越百年”,范淑文老师的“血染江山驱筚路,恩酬百姓筑瑶宫”,写尽了征途的艰险和革命者的豪情。而闫步云老师的“而今又值誓师日,砥砺何愁不汉唐”,则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这个专辑总的特点是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为复兴大业呐喊助威,增添正能量。
在“诗意生活”篇中,除“《桃园雅集》出版贺诗专辑”外,“龙山红叶”“蒙山采风”和“元宵节”三个专辑都是对采风和过节的咏颂。过去这类诗词,描写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居多,而个人情感也多集中在个人命运的坎和仕途的风险上,而我们的诗人则不同凡响,他们在诗中则把个人情感融入到如火如荼的时代洪流中。例如在“龙山红叶”专辑中,田华花老师的诗别具一格。
风轻云淡鸟争鸣,皓首相扶曲径行。
丰谷穗沉着色靓,红枫叶劲透霜浓。
烘托天地人间美,展现山河圣气灵。
唐代石窟佛护佑,层林染尽换新容。
首联先写游龙山的场面:在天高云淡,百鸟争鸣的深秋,老人们相互搀扶着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红色的枫叶经霜一打,竟穿过白霜透出火红的颜色,从而衬映出旁边沉甸甸的谷穗更加靓丽。紧接着,颈联一转,把龙山秋景提到一个高度,即它所烘托和展现的是人间的美和圣气的灵,很显然,这就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泽联系了起来。最后的尾联则点破了真谛:神佛连唐代石窟中的石佛能否护佑都有疑问,还能护佑了人民吗?但眼前的真实却是靠人民的力量使古老破败的龙山换了新容。
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唐高宗时兴盛一时,元末被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见天日。经政府多年修缮,终于再现人间。在常啸老师《西山礼佛有思》诗中,作者没有对大佛或世态作任何粉饰和褒扬,但诗中的观点却是鲜明的。“遥遥一佛耸峰巅,危石嶙峋掩玉泉”,这是从远处瞻仰大佛的所见,佛身那“危石嶙峋”正是经历千年悲怆的写照,令人慨叹。“择木鸟栖声自韵,无心人语步从禅”,鸟栖木而自鸣,人从禅而语步,这是近观大佛时对佛旁的栖鸟和拜佛的香客具体描述。颈联一转,“秋涛意气好新景,客思形骸除旧愆”,秋涛的奔腾声显现出新时代的美景,香客的形躯在大佛前弃旧换新。我认为这一联正是诗眼,是灵魂,是西山礼佛的收获。尾联“万劫涅槃因果事,菩提有树梦中缘”是结论,“万劫涅槃”都是有因果的,在菩提树下能修成正果并非偶然,这不正是做人做事之正道吗?
在“山西古代名人篇”中,诗集选了蔺相如、霍去病、狄仁杰、尉迟恭、裴度五位山西籍名人。说实在话,对这些名人的生平大事,人们知道得很多,历史上的咏叹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褒扬的甚多,贬抑或作其他评价的也不少,这就有一个选站的立场和选择的角度问题。张文芝老师在《蔺相如》一诗中,只选择了“完璧归赵”这一件事:蔺相如奉命怀壁赴秦国谈判,见秦王耍赖而拿回玉壁欲砸,这一举动使秦王害怕,从而不辱使命凯旋。对这一惊天动地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一联便将当时的场面和结果跃然纸上:“凛然擎璧秦王怯,使命终成奏凯歌。”然而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进一步去探究其胜利的原因:“惟有胸怀天下事,方能赤胆护家国。”只有胸怀祖国的安危大事,在关键时刻才能有呵护家国的忠心赤胆。显然,作者的本意并不只在颂扬蔺相如,而是在揭示一条真理。张素莲老师的《霍去病》一诗,在概括了霍去病“孤军涉险狂澜挽,铁骑追风沙浪旋”后,在尾联中用了:“开疆千里遭谁妒,一代英才早列仙”结束,其意是:霍去病为大汉开疆拓土的功劳就摆在那里,然而千百年来总有人在非难妒忌,而不管谁去非难妒忌,其英名早已载入史册。作者没有对非难者进行批驳和做具体评价,却用“列仙”二字轻轻带过,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微言大义,然也。
在“桃园诗社微刊篇”中,诗集列了六个韵的五律专辑和九个韵的七律专辑,这在诗集中占了绝大部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部分主要是在“练笔”,因此,除了在格律、对仗、韵脚上有严格要求外,在内容上则各随其便。这样一来,作者便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天地,诗中有关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今中外,风花雪月,感时咏志,寄友怀人,旅游写景等等应有尽有,只要作者自己觉得有得写的都可以写,所以就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在众中作品中,我处处能感到时代的脉搏跳动和火光的闪耀。以徐忠诚同志的《歌唱祖国》为例,这首诗是作者在国庆73周年时写的:
谁遭苦难百年多,三座大山如恶魔。
受辱同胞由役使,呈凶霸主巧盘剥。
喜看中华今奋起,复兴路上唱新歌。
千旗招展人民笑,万众当家诗赋哦。
徐老是名副其实的老革命,今年已95岁高龄。他从小参加革命,接受党的教育,当过儿童团长,1943年入党,参加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并为此奉献了终生,所以他对祖国的一草一木充满着无限的爱,对祖国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变化都无比珍惜。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作者强按胸中的愤怒,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旧中国的惨景:中国在进入近代以来的100多年中,同胞受辱,霸主呈凶,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下当牛作马。在颈联和尾联中,作者并没有像许多诗词那样陈述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而是直接切入今天的画面:中华奋起在复兴的大路上,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群众高歌欢笑。唱歌、展旗、欢笑、吟诗、作赋,对这些,生活在今天老人们是最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用在这里,却同旧社会百年痛苦作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要珍惜今日,千万不能忘本。曾几何时,有的人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义正词严”地讥笑和讽刺老同志们的作品是所谓“老干体”,并以行家里手的身份而予以非难。诚然,老同志们在诗词的艺术、技巧方面确实有不够工整、合律和某些欠缺之处,这当然需要改进和提高,但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多元的、包容的、和谐的、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园里,怎么就容不得这朵红花开放呢?应当说,“老干”的许多作品所表现的正气、钢骨、奉献和传承正能量的作用,是那些虽然合律却看不到时代进步、不知奉献、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甚至指桑骂槐、借古讽今,还有竟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乌七八糟所谓“精品”,不知要强多少倍。须知,经过革命战争年代洗礼的“老干”们已经不多了,新创作的“老干体”诗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更值得我们从正面去欣赏、珍惜和爱护。
在闫步云老师《八一建军节有怀》中,首联颔联“情系民生征战苦,大成基业兴弥嘉。丹心不负凌云志,碧血偏浇得地花”,充分肯定了解放军对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仰。颈联“赖有岚光浮剑戟,更凭王气值天涯”,则是对军威的赞美和对军队的自信。尾联“森然万里山河险,铁壁谁能似我家”,作者以自豪的语调指出,尽管万里江山森然险要,但有人民的军队在守卫,就敢于傲视天下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热爱解放军的炽热情感。
米玲老师的五律《“觉醒年代”观后感》:“五四青年跃,精英觉悟身。惊涛通世界,德赛化平民。火种倾情撒,狂人日记新。湘江题问定,主义梦成真。”铿锵有力的诗句把人们带回到建党初期那个血雨腥风、真理闪光、青年献身、精英播火、人民觉醒的年代。特别是尾联回顾了当年青年毛泽东,以锐利的目光看透了中国革命的本质和前途,带领人民奋斗28年,终使梦想成真,完全能体会到作者观看电视剧时的激情。
杨海风老师的《退休后》则另辟蹊径:“暮年一泊别江河,返至小家营小窝。夏夜难眠思往憾,春晨早起赏新萝。专心儿女仄平事,属意英雄道德歌。珍惜时光珍晚景,浮生苦短忍蹉跎”,诗中表现的完全是另外一幅图景:作者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工作岗位,退休回家经营自己的小窝。虽然每天早晨在浇花养萝,可睡眠中还在思考工作时的缺憾。现在有时间可以关心后辈的学习了,心中还是希望他们树立宏图大志。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只觉得人生太短暂了,所以更要珍惜晚景,不能再虚度一分一秒。这是作者的心里话,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每个老同志借鉴。
在安淑媛老师《早春二月探望就读科技大学的孙儿》的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奶奶对孙儿的慈爱。作者一进校门,感觉到的是“杏坛风曼舞,桃李笑迎亲”,好像整个学校都在迎接自己。眼前看到的是“湖面天鹅白,桥头岸柳新”,很高兴孙子在一个湖中有天鹅游,岸有杨柳飘的环境里生活中学习。接着听到的是“书声催晓月”,感受到的是”豪气壮青春”,学子们早晨催月的读书声,为祖国崛起而学习的豪情壮志感染了作者。最后作者以“愿惜囊萤苦,修成梁栋身”寄托对后辈的希望。全诗柔情满满,完全能想象到奶奶和孙子相见后的喜悦。
“桃园诗社微刊篇”既然是在“练笔”,那当然要求作者在格律、对仗、押韵诸方面要严格按规定办。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诗友们都尽可能地做到了。如孔德芳老师《岁杪有怀》中,首句“时序如驹过,年光漫素襟”中,作者是在讲自己日渐年长,但作者没有用诸如“白发”“耳聋眼花”一类词,而是用了“素襟”一词来表达,这两个字非常适合女性的身份,表示自己已不是穿红带绿的年纪了。而这个“渐长”过程则是由“年光”这个如流水般的东西漫延而致的,这个“漫”字用得好。在颔联“自知学养浅,终奉性情真”中,作者以“自知”对“终奉”,以“学养浅”对“性情真”贴切妥当;颈联以“尚可执诗笔”对“何嫌倾苦心”是流水对,流畅自然,可见作者下了功夫。尾联“横斜梅影动,邀我共书春”,点明时在岁末,新的一年来到了,横斜的梅影在摇动,分明是在邀请我共同书写新的春天。全诗朴素如水,但给人以珍惜光阴的启迪。
范淑文老师的《冰雪右玉》描写赴右玉参观旅游的观感,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这就有个选择和裁剪的问题。然而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去选择和裁剪那些具体的景物,而是用形象的但又抽象的图像来表达。“浑然玉挂满天垂,疏影裁冰塞上威”,用垂天的玉挂,裁冰的疏影显示塞上野外之威,这就是右玉的环境。而作者在展馆看到的却是“举目神工峥峭秀,俯身竞雪舞云飞”,神工使冰雪峭秀,竞相媲美的雪花伴随白云在飞舞,这就把人工加进去了。但这里说的是展馆的冰雕雪雕,暗指的却是右玉人战冰雪斗严寒的奋斗精神。接着是作者的回顾和比较:“也曾四野流沙涌,但见漫山迭翠归”,用“四野流沙”对“漫山迭翠”对比性极强,让人印象深刻。用“涌”对“归”,给人以动态和变化的感觉,使人想到20多任县委书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为人民服务作风。最后作者以“荒漠别来犹梦幻,风情占尽古边陲”结尾,“荒漠”只能在梦幻中见,今天的边陲风情已被漫山迭翠和被改造过的冰雪所占尽,这个尾结得妙。
闭卷而思,我深为桃园诗社诗人老师们在生活中追求理想、正义、奉献以及在艺术上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这个诗集大方向是正确的,艺术上是力求完美的,这都应当肯定。赵玉兰社长和诸位副社长、各组组长及编辑人员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应向你们道一声辛苦。
毋庸讳言,在诗集中有的诗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突出、成语术语滥用、格律对仗不够严谨以及用典不妥、词意不明、自造生词、生搬硬套前人成果等,有个别作者作品的意境还需提升,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写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