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西游《1》家有儿女初长成,师长引导何其重。

(2008-04-15 11:12:46)
标签:

原创

菩提祖师

须菩提

孙悟空

中国

分类: 问教西游(西游教育开讲)
               幼儿期
              前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部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以其光芒四射的想象力影响着代代人的成长,书中人物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厚、爱耍小心眼等人物形象更是使人过目不忘,说到《大闹天宫》、《八戒背媳妇》等故事应该是人人皆知。
 在百家讲坛里,易中天教授引导我们品了《三国演义》,刘心武先生给我们揭秘了《红楼梦》,鲍鹏山教授帮我们分析了《水浒传》,而《西游记》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勇敢顽强,团队要团结协作,精诚一致吗?事实应该是远远不只的,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开启吴承恩老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个宝藏。吴老先生一生涉猎广泛,饱读诗书,因为屡屡考学不顺(不是能力不行而是考试内容与体制老先生不接受),转而回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了,由此可见吴老应该最关注的还是人才培养,也就是教育问题,所以我们一定有必要从教育的角度重新探秘一下《西游记》。经过笔者多年探索发现《西游记》故事的全过程果不其然就是一部培养子女成才的教育宝典,因为书中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孩子从出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出现对应问题的根由及解决方法;家庭人员关系的处理方法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保健知识和家人的健康。别拿眼睛瞪我,也不要以为我在挑战以往研究《西游》的专家们的结论,其实一点不夸张啊,愿意的话就让我带您先开启《西游记》的第一个宝藏——《教育西游》吧。
  上面告诉大家《西游记》全书是讲述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整个求学过程的故事。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又分为五个阶段(幼儿期、小学期、初中期、高中期和大学期),与今天的教育过程完全一致,每个故事巧妙地对应各个成长关键期会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生动形象地分析解释,为家长指明了一条简单的道路。
  <一>猴王出世——被压五行山,是孩子出生到幼儿园时期(0—6岁)
   故事里对幼儿期孩子的启蒙教育如何做,教什么,悟性怎么培养,幼儿园时期如何度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自信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等,都是用孩子喜欢的精彩的故事进行讲解的。大闹天宫就是其一(我用今天的白话作了讲解哦)。
  <二>唐僧踏上取经路——流沙河收沙僧,是小学阶段。(7—12岁)
   对应小学阶段,孩子由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注意事项,孩子的学习方法怎么养成,生活习惯如何培养,简单的人际关系怎么处理等等问题都是家长必须关注的。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对不同的孩子都合适呢?《教育西游》里都给大家进行了讲解。其实这个时期最关键的就是重视智商和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三>四圣试禅心——车迟国,是初中阶段。(13—15岁)
   初中生已经步入了青春期,也是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家长会觉得更不容易管理了,毕竟到了该注重情商养成的阶段了,这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书中对这些问题利用浅显的故事做了深刻的演示。早恋、亲子沟通、学习方法梳理等等内容都做了详解。
  <四>通天河——火焰山,是高中阶段。(16—18岁)
   高中生的问题,书中从自信、同学和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角度用形象具体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了家长、孩子该怎么做,例如亲子关系处理,考试心态调整,个人感情把控等等。
  <五>祭赛国——五众成圣,是大学阶段。(19—22岁)
  这期间,书中通过唐僧师徒的磨砺告诉了大学生在求学四年里该如何度过,恋爱问题怎么解决,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就业问题怎么准备等等。
 这五个阶段强调的就是培养孩子成才的主题:
 一.首先讲究孝道,孝顺父母,毕竟“百善孝为先”呀。书中开篇就说悟空本是天生地养的,毋庸置疑,其实就是说明天父地母的意思。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清楚,父亲的角色一般都比较威严,不到孩子成人,不遇大事与孩子谈心较少,好像离孩子远,这就是古人的父道尊严,但是孩子又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掌控中,故说父爱比天高;而母亲一直是孩子的呵护人,离孩子最近,我们一直被母亲呵护着,故有母爱比地厚一说。这里面也说明了咱们中国的性教育理念,因为由古至今国人都认为谈性是羞耻的事,一般告诉孩子的来历时都说是捡的或者土块或者石块里抱来的,所以我们60、70后也都是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出生来历。那么,书中说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还具有传奇色彩,更有吸引力。
 二.强调诚信,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在取经途中,象征父母的唐僧一直在教导孩子诚信并以身作则,悟空从高老庄到天竺国答应众人降妖,一定是言出必行。
 三.强调毅力和意志,取经过程中他们师徒的行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
 四.强调社会性,强调团队协作意识,因为人本身就是群体动物,古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明确了这层意思。悟空三兄弟的关系以及在取经途中的冲突、磨合到配合都是这个内容。
 五.强调我们要爱国、爱家、爱父母师长、爱自己。唐僧踏上取经路前,唐太宗李世民往酒杯中洒下故乡土为例就是爱国;悟空二次闹天宫后回来喝酒时,老猴和悟空说的“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就是爱家;一路上对唐僧的保护,对菩萨的爱戴就是爱师长;全篇的保护好自己就是爱自己。
    六,强调人的责任意识,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对社会国家还有对他人的责任心,例子就是取经大业完成、谈对象的问题,如四圣试禅心那一回,当然还有很多。
  简明扼要的总结就是三点,做人;做事;做学问。
  教育西游《1》家有儿女初长成,师长引导何其重。
  咱们既然说《西游记》是一本教育宝典,那么咱们就打开《西游记》从开篇“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开始谈,首先看孙悟空代表谁?把《西游记》的故事和现代教育过程中人物和体系的对照,结合他成长的每一步,对照现在的求学过程来看,发现他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化身.
  一开始就称呼他为悟空不合适,因为现在他还没有这个名字,因为这个以后的翻天人物还在胎胞之中,作为厉害角色,这个家伙孕育的地方也不一样,他身处高山之顶,在一块巨石里面,这块巨石高3丈6尺5寸,2丈4尺围圆,这两组数字我们会觉得太熟悉了,一年有365天,一年有24节气,那吴老先生这么写有什么寓意吗?有的!孩子的孕育大体时间也就是一年,在母亲怀孕的每个节气里都应该有注意的事项,这是每位做妈妈的最辛苦的岁月啊!吴老先生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可谓用心良苦;再看还有更细心的内容,那就是这块巨石的存在环境,是周围无树木遮映,左右倒有芝兰相衬,这是何意《孔子.家语》里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那这意思我们就明白了,就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很重要,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凤,期望是好的,那培养孩子的每一步当然也就很重要了,在孕育孩子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了,我们还知道《三字经》里“孟母三迁”的故事,由此看来孔夫子不愧为圣人,人家早就知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咱们再看这块巨石忽然一天崩裂,产出一石卵,见风化作一石猴,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一出生要是一只石卵?见风为何要化作石猴?按照常规逻辑,石头生出来的自然要是小石球,这没错,但是石头那就没有感情色彩了,这是神话,而不是童话,里面必然会赋予神性的内容,那为什么不是化作石猪或者石马呢?呵呵,要知道小孩子的行为确实倒是与小猴子很相像啊,这就容易赋予人性的内容了。石猴出生后,先是拜天拜地,拜四方,这就是最初的引导孩子感恩。这时候可就惊动了天上的玉帝老爷,玉帝人物也是随着石猴的变化不断地在进行角色换位,在石猴没有加入取经行列时,也就是为正式上学前,他就是幼儿园园长,等猴子正是上学了,他老人家也升到了国家领导层面了。人家石猴是天父地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他家生出的孩子自然会让园长关注,只不过未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也是需要观察的,先不看他,再看这位又开始学爬学走了,然后和周围的小朋友(狼虫虎豹,麋鹿猿猴)玩耍,这和孩子出世后的行为以及加入群体完全相同。每个孩子在父母抱着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就会接触不同性格的孩子,书中说,石猴开始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我们今天对于狼虫虎豹,獐鹿猕猿的特性都是比较了解的,狼虫贪婪,虎豹霸气,獐鹿温顺,猕猿聪颖,而孩子和这些不同性格的孩子都可以玩耍,可见这父母的教育之道那是了不得的。而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很多父母基于对孩子的呵护,舍不得,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委屈,都希望孩子与獐鹿、猕猿之类的小朋友玩,而不希望孩子和具有狼虫、虎豹性格的孩子接触,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断绝了孩子认知结交不同性格孩子的接触面,难道以后就不和这些性格的人打交道了吗?总不能一辈子躲着吧?这就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了。
 接下来就看孩子的自信如何培养,只要我们想想石猴初进水帘洞的故事就清楚了。其实孩子出生后,面对陌生的世界,一切都好奇,求知欲很强,任何事物都想了解,就要嘴巴尝,手脚试,这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胆子也要大一些,对孩子稍微放开些。咱们看一下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一天群猴闲来无事,戏水玩耍,就想找找溪水的源头,这就是开始摸索事物的因果过程,边玩边找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一瀑布,那么瀑布后面是什么呢?猴子就是聪明,但是胆子不大,这时候一只猴子开始喊了,“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而且是连喊三声,为什么不是喊一声或者是喊两声呢?这个也是作者的安排,要是喊一声,这是石猴也可能贪玩没听见,也可能正在琢磨自己行不行;喊两声,石猴也可能是听到了,也可能是已经决定了自己可以做;喊三声的时候,石猴已经考虑完毕,再加上完成之后还有奖励,那就是做猴王。故此,有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正常的,要是喊一声石猴就蹦出来,那只能证明他是一个莽撞的勇敢者,但绝对不是聪明人。
 再看石猴进去的过程,他先是瞑目蹲身,然后是将身一纵,这个细节更加验证了咱们上面的结论,瞑目是要先求自保,否则被水帘打瞎眼睛就不值了,蹲身是为了增加弹跳力,而那一纵显然是用尽全力的,这个连贯动作就显示了石猴的智勇双全,进去后发现了水帘洞,等出来后再次领群猴进去时,再看石猴的动作就成了瞑目蹲身,将身一跳了,这个纵跳的差别既验证了天父地母培养的孩子不同,也验证了石猴以后的成就必定与众不同。这是第一次自信的培养,而且我们再看石猴进水帘洞后的那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就是说我要告诉你们言必行,行必果,你们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我的行动不能白干,这不是在群体里必须应该明白的道理吗?结果悟空发现了水帘洞,当上了美猴王。看来付出与收获在聪明人那里基本是成正比的。
 石猴当上美猴王之后,享乐过程咱们不提,吴老先生还有一首诗,后两句是“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成圣任纵横。”这句话在整部书中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咱们先看第一句,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看人看脸上的表情,这就是相,我们都知道“相由心生”,那么你心里的喜怒哀乐都会挂在脸上,但是看初生儿是不容易的,因为孩子还没有心机,再则太有心机的人也不会挂在脸上,因为还有句话叫“喜怒不形于色”,外合明知作有形的意思是你的高矮胖瘦,健壮羸弱可都是体现在表面的,那么这两句话就是想成功成为人才一定要对内历练心智,对外强身健体,儒家强调做到内王外圣那就是最高境界了,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做到这两点,但可以看做是每位父母内心最初对孩子的理想期望。
 现在咱们再想一下,有人记得石猴出世后的授艺恩师是谁吗?他师傅住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启示?大家能说得清楚吗?总不能到时只说,是个老道(确实如此,不过有人说电视里演的不对,应该是和尚,这个我不敢苟同,为什么?因为书中交代,须菩提祖师派出来接石猴的是个道童,还有他教给樵夫的是道家的经典秘籍《黄庭经》),叫什么祖师,在什么山什么洞。那么这个高人为什么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呢?
  下面我就结合故事来讲清楚。实际情况是,孙悟空的师傅全名叫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为什么叫须菩提祖师?据查证,须菩提这个名字确实存在于佛教里面,而且他是如来佛祖的第四个弟子,以解空第一,但是在《西游记》里面不是,他是道家装塑,而且是叫须菩提祖师,要知道,道教的高人才称其祖师,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那就不是一个人,显然作者有着自己的意图。
  要知道在明朝,儒释道三教是共存的,而且儒、道两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所以说,吴承恩的意思是把三教糅合后虚撰的一个人物,给我们留下遐想空间。我们不能否认吴承恩的心里有民族思想,他认为国产文化不亚于外来文化,否则他在以后的故事中就不会强调太上老君过函关化胡成佛一说,当然他不排斥外来文化,他强调“拿来主义”,也就是中西合璧思想,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吸收其精华,排除其糟粕。(甚至可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都可能抄袭吴承恩哦
  我们继续说孙悟空,结合具体的现实生活来阐述,他一出世就是婴儿,与常人不同的就是他有着仙体(按照现代的优生优育学说就是父精母血正充足之时生育的),毕竟是天地精华共同孕育的仙胞,但是其他的什么武功、仙法都没有,这一点与我们刚出生时都一样,后来认识了世界,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自我意识蒙醒,开始求知、探索,于是游转四海,历经三大洲,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须菩提祖师。
 咱们再看他和祖师学的仙法,就是长生不老,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要想知道这些故事内容的启示。下回细说。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