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齐卿何以被称为“清河夫人”?

(2019-10-22 09:30:43)
标签:

郑齐卿

梁章钜

清河夫人

清河县

分类: 淮楚流韵


郑齐卿何以被称为“清河夫人”?


张一民


郑齐卿为清代名臣梁章钜的结发妻子,字淑华,生于乾隆己亥年三月初四日,卒于道光癸巳年五月二十六日,享年五十有五,以覃恩诰封夫人。郑其卿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东部)人,但梁章钜为她撰写《行略》,却称之谓“清河夫人”。查福建闽县无有“清河”之河流或地名,笔者揣摩再三,觉得此称号与她在江苏清河县(县治在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

郑齐卿的父亲郑光策是闽县的一位著名学者,曾执教于福州鳌峰书院,梁章钜十岁时就读于该书院,得到郑光策的教诲。由于梁章钜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志向远大,郑光策对他钟爱有加。在梁章钜中举之后,郑光策便将长女齐卿嫁与梁章钜结成秦晋之好。婚后不久,梁章钜赴京师补教席,齐卿则留守家中。她禀承家训,刻苦自励,勤俭度日以侍奉公爹、教育子女为重,治家尤为严谨。从嘉庆七年始至道光二年,梁章钜成进士,入翰林,先后任礼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荆州知府。在这段时间里,郑齐卿则随侍丈夫左右,庀家政如一日,内事咸理,未尝以琐屑累及夫君。道光三年(1823)六月,梁章钜升任江南淮海河务兵备道(简称淮海道),郑齐卿亦携家小随同,淮海道署就设在清河县城内,与河库道、淮扬道比邻。《咸丰清河县志》卷之三载:“嘉庆十六年初设海道,其署当在安东而未建,此其行馆。”淮海道负责淮阴、安东、海州一带的河道的水利工程、闸坝管理和防汛减灾等事务。梁章钜在任期间,勤于职守整日趋公,无片刻闲。家中事务,全由郑夫人一身任之,其管理的井井有条,未让梁章钜有丝毫的操心和分心。梁章钜虽备尽辛劳,但业绩显著,在道光四年九月,朝廷对官吏的考核中,他因成绩优良给以叙议,不仅诰授为朝议大夫而且还调任他为江苏按察使梁章钜即赴苏州上任,身边仅有长子随侍,其余眷属,依然留居在清河县城。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天,郑齐卿在淮海道署行馆做出一件令人感佩的事情,起因是洪泽湖上高家堰失事。

高家堰为洪泽湖东岸一段堤防,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洪泽湖的北、西、南三面地势稍高,而湖东地势低洼,每到汛期,黄淮并涨,连同大量泥沙灌入湖内,湖底被不断垫高,湖水不断上升,东侧的大堤也就要不断修筑加高,久之,便形成湖底高出东部平原4--8米的“悬湖”,所以高家堰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防御淮河洪水的主要屏障,但也存在重大隐患,民间自古就有“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说法,道光四年高家堰失事,事发突然,先前并无征兆。入冬后,西南风劲吹,洪泽湖波涛汹涌,高达数丈的巨浪撕开了堤坝,据文献记载:十一月初五、六日,高家堰十三堡、山盱六堡被大风掣坍万余丈,洪泽湖水外注,淮扬两郡之转瞬之间沦为水乡泽国。山阳、宝应、高邮、甘泉、江都五州县及下游之泰州、兴化、东台、盐城、阜宁等处,均被水淹。清河县城里也是河满水溢,街道宅院也出现积水,一时人心惶惶流言四起,郑齐卿也不胜其忧。淮海道署有一值辕军校,见水将至行馆,就对郑夫人说:“署院后有一艘备用大船,可以凿开院墙,拖至里河,请官眷登船避难。”郑其卿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她说:“此时遍地皆水,清河县有民数万,百分之九十的人无船可乘,我怎能独自乘船避难?若是出了事故,白白供人口实。待到水漫至门,登楼守之,尚未晚也。”众人皆劝曰:“水高下不可知,楼材陈旧失修不可恃,事急矣,请早为计。”夫人晓以大数说:“这大概是命中一劫吧。我丈夫夫及长子皆在苏州,只要他们无虞,我还求什么呢?你们中间有怕死的,随其所往,我不强留也。”合署乃肃然不敢动。俄而有飞骑来报:“洪水已南旋,清河县城可无虑矣。”人们才松了一口气。即在当时,住在清河县城内大府人家,自河道总督署以下各官廨眷属,皆有登舟之议,因探闻夫人之言,莫敢先发。可见,郑齐卿的举止行为在当时起到了一个稳定人心的作用。而此时在苏州梁章钜,接到两江总督孙寄圃八百里飞檄,要他卸任江苏按察使事,回任淮海河务兵备道,处理水患和灾情。梁章钜随即乘一叶扁舟,深夜闯过惊涛骇浪和一道道被称为“险关”的闸坝,当他抵达清河县城,与同僚、故旧、亲属会晤,“咸以重得相见为慰,谓此生已如隔世也”。在“满耳悲欢慰藉声”中,他了解到郑夫人的事迹,不禁为之刮目相看,称其“有定力”,“遇事能禀古义”。郑齐卿亦能诗,曾写绝句记其事,诗曰:

 

牵船上岸太无端,

坐守危楼理始安。

幸我此心如止水,

早闻飞骑报回澜。

 

该诗纪事述怀,情景兼到。居住在清河县城中的大名士万廉山尤喜诵之,称其诗句虽然简白,但“实可传也”。

这次在清河县的遭遇给郑齐卿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在道光十一年秋(1831),她随同丈夫寓居在苏州,又见到因苏北再度发生水灾,造成数十万流民涌进吴门。她愀然作色的对已经官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说;“甲申冬情事复见矣”,甲申为道光四年的支干纪年,所谓“情事”指得正是在清河县城遭遇水患之事。接下来她又说:“彼时咎有攸归,此时责无旁贷,君其聚精会神为之乎。”她是在告诫丈夫,当年高家堰决堤,因梁章钜转任苏而未承担咎错,但朝廷为此还是惩办了一些在任官员。此时面对流民逃难事件,梁章钜责任重大,难以推卸,应当慎重对待,及时处理。在妻子的提醒催促下,梁章钜与苏州、吴县地方官合议,推出“资送”、“留养”二政,率属捐廉募款,资送往返流民计六十余万人。对无家所归的流民约四万余人,在城外分设三十七厂,日给口粮,然后再进行妥善安置。因时已迫冬,严寒将至,为了让“留养”的难民能顺利度过冬季,郑夫人乃召集子女、并府中的佣仆,赶制出棉袄棉裤五千套,发送给难民。受郑夫人的影响,各官绅局员的眷属亦拿出棉袄棉裤八千余套,使数万难民自冬徂春平安度过五阅月,而无一冻死者。事后,吴中人都以为这是梁章钜的功绩,在所刻《办理流民事略》碑文中,将制衣一节归在梁章钜捐项名下,而不知其为郑夫人之力。

道光十二年(1832 )四月58 岁的梁章钜积劳成疾奏请开缺回福州调理。第二年,也就是在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郑齐卿不幸病逝。梁章钜痛心不已,倍感神伤。身为大诗人、楹联大家在此时不但悼亡诗无一字,并挽联亦无之,惟忍痛濡墨为记一篇。在这篇哀婉悲切的记文中,梁章钜回顾郑齐卿的一生:相夫四十载,一直以俭约持家恬淡自甘。与人相处,不修旧怨,不侮寒微,遇义所能当,为力所能胜。虽为一介女流却知书能诗通情达理雍雅大度,见识深远,有士大夫之风范。尤其是郑齐卿在清河县遭遇水患和在苏州城救助灾民时的表现,让梁章钜大为赞赏和钦佩,也是这篇《事略》中的亮点。清河、苏州事发虽在两地,然前后有关联,一个是发端,一个是延续。所以,梁章钜为这篇记文题名为《清河郑夫人事略》。“清河”不是郑夫人的郡望,在《事略》中与“清河”相关涉的文字仅有这一节,据此,可以推定,梁章钜称郑齐卿为“清河夫人”,应当是为了表示一种纪念吧。

 

参考文献:

1、梁章钜《清河郑夫人行略》,载于《退庵文存》卷之四,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5

2、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卷三《先室郑夫人》,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集部诗文评类)

3、林则徐《梁芷邻方伯室郑夫人墓表》,见《林则徐全集 第5 文录卷

 

 

 郑齐卿何以被称为“清河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