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鈞宰与《申报》

(2018-04-24 09:49:23)
标签:

黄鈞宰

申报

瀛寰琐记

金壶七墨

分类: 淮楚流韵

黄鈞宰与《申报》


张一民


黄鈞宰与《申报》


 黄钧宰,原名振均,字宰平、仲衡,号天河生,钵池山农、天河饮犊子、淮山棣华园主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晚清笔记小说家、剧作家。黄氏家族以累世读书,科名相望,受家庭影响,黄鈞宰博学善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孝廉,曾在江西、安徽、南京等地做过幕僚,后任松江府奉贤县训导。由于他不乐制艺,一生偃蹇不遇,仅以创作诗词、剧曲、笔记小说蜚声近代文坛。著有《金壶七墨》、《比玉楼遗稿》、《闺秀诗评初集》及传奇四种。尤其是他的笔记小说《金壶七墨》,客观形象地反映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变局,有人评价: “是书也,以之作小说观可,以之作子书观、作史书观、作经书观亦无不可”。

《金壶七墨》最早刊行於清同治十二年(1872),为木刻本,书名页前印有“松江西门内普照寺西首萧隆盛刻”,正文前有明倦客序,称本书为作者客游随笔所记,原稿甚夥。咸丰中散于兵乱部分,丙寅(1866)又损于水患部分。作者不自收拾,已十去五六。壬申(1871)冬初,由广东梁觐侯、云南杨章武昆玉代为编辑,请付刊行。然作者 “歇然不以为可也”。且曰:“人间世事,莫不如飘风浮云、镜光石火之过而不留。吾适然遇之,亦即适然书之,里巷委琐之谈,何足以劳手民示?”但是就在数月后,《金壶七墨》还是刊印出来。促成此事可能是“申报馆”。据德国学者鲁道夫·瓦格纳在其所撰《申报馆早期的书籍出版(1872---1875)》中介绍:同治本《金壶七墨》是由“上海同人会出版”。所谓“上海同人会”指的是申报馆组织的“尊闻阁同人会”,“尊闻阁主”乃《申报》创办人美查(ErnestMajor)自号。他是一位英籍商人,爱好和通晓中国文化。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1872430日),他在上海创办了《申报》。其办报目的是为了商业上的牟利,但他除了在报纸上刊载经济新闻、市场行情之外,他还考虑到知识阶层的文化需要。为了迎合和满足一些文人雅士的阅读欲望,美查特聘寓居上海的钱塘名孝廉蒋其章出任主编。蒋其章字芷湘,号蘅梦庵主,别号小吉罗庵主,擅长诗词、游记散文和制艺文。他领会美查的意图,利用《申报》的新闻版面余幅,办起了文艺副刊,同时还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月刊《瀛寰琐记》,约请江浙一带的文人为《申报》和《瀛寰琐记》撰写文章、或描写风情、或流连风景、或闲话风俗,互衿风雅,形成了以报纸主笔为核心的松散文社组织,即“尊闻阁同人会”。篆香老人顾敬修曾评价蒋其章对《申报》的贡献是:“倡雅会于东南,士林望重;建骚坛于沪渎,《申报》纷驰。”而在蒋其章的约稿人中就有名振一时的淮安人黄钧宰。

黄鈞宰于咸丰九年(1859)和同治二年(1863) 两次就任奉贤县训导。虽然他觉得训导一职是无味的鸡肋,但仍任然尽心职守。尤其是在第二任期间,他率讲生宣讲圣谕,观风问俗,以教化育人,荣获了三次一等功,合记为大功一次,受到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表彰(见丁日昌《抚吴公牍》)。黄鈞宰还利用闲暇时间,与滇南杨稚虹、金陵林仲夔、林味荪、马湘艇、曲阿贺少楼、兰溪陆少葵等人相与晨夕过从,诗酒谛约,共得诸家唱和词六十五首,由杨稚虹编为一卷,黄鈞斋作跋。因奉贤当东海之滨,故名是书《海滨酬唱词》。由此,誉满学苑、名噪词坛的黄鈞宰进入了《申报》主编蒋其章的视线。《申报》和《瀛寰琐记》的问世,也引起黄鈞宰格外的关注,《申报》刊登的一些新闻,有的也成为黄鈞宰的写作素材。如《金壶逸墨》中有一条题为《金箔作》的笔记,说得是苏州金箔业中有一位董司因触犯行规被同行活活咬死的事件。就得之于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申报》的一条报道。《申报》成了黄鈞宰了解社会、博览风物、搜集遗闻佚事的一个重要来源,他十分爱读。当蒋其章向黄鈞宰发出约请,黄鈞宰也就欣然应允,并拿出了他的《金壶七墨》,交与申报馆刊印发行。同治十三年闰六月,《申报》连续三天刊载了一则《金壶七墨告白》,署款“同人公啟”。告白云:“新出金壶七墨一书,黄天河先生所记近年事也,凡时会之变迁,军务之原委,耳目闻见可惊可喜之事,胥于是乎载之。准于乡试时在金陵杭州二处寄卖,欲阅者请至彼处访购可也。”,是为《金壶七墨》最早之广告。

 

除了出版笔记小说,黄鈞宰还在早期《申报》和《瀛寰琐记》上发表一些零散的诗文作品,现列表著录如下:

报刊名称

作品题名

发表时间

作者署名

《申报》

《用情说》

18721211

钵池山农黄天河

《论九月桃花》

18721219

钵池山农

《玉蟾生记》

18721222

钵池山农

《寒夜吟 除夕前三作》

1873214

钵池山农

《岁暮感怀词》

1873225

天河生

《瀛寰琐记》

 

 

 

《醉言十五则》

187211月第一卷

钵池黄鈞宰天河氏

《题徐笑山秋窗独坐图》

187211月第一卷

天河饮犊子黄鈞宰

《题叶小鸾眉子砚南曲》

187211月第一卷

天河饮犊子黄鈞宰

《满江红:壬申九月十五夜望月感怀》

18731月第三卷

钵池山农黄天河

《吟秋偶集》

18731月第三卷

钵池山农黄天河

《古琴词 百字令》

18732月第四卷

钵池山农

《比玉楼词》

18736月第六卷

天河饮犊子黄鈞宰

《乘风破浪图题辞》

187312月第十四卷

钵池山农

 

以上所列黄鈞宰所发表的作品,大部分见载于《金壶七墨》和《比玉楼遗稿》,但也有作品不为两书所收。如发表于18721211日《申报》第一版的《用情说》,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黄鈞宰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情爱观,他鄙视社会上的一些士人借谈情说爱为名,就污秽之途,行卑鄙之事。反对始乱终弃,先合后离。他认为在谈情说爱中以淫佚诱人,玷污女子名节,是毁人、杀人。犯淫愈巧,获罪也愈深。为情者果爱之,“则当矜惜之、珍贵之、保全之,然后为爱之笃、情之深矣。”所以作者倡导为情者要顾礼仪,认为“礼仪者,情之至极者也”。太平军兴时期,黄鈞宰在扬州也有过艳遇,事载《金壶泪目》中(见《琴圆梦略》),但他遵行儒家的“发乎情,止于礼仪”的准则,尊重女性、珍惜爱情,置身高洁,令人感佩。显然,《用情说》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准确的理解和分析作者的爱情作品,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却没有收入到《金壶七墨》和《比玉楼遗稿》中。

又如《论九月桃花》,是黄鈞宰针对黄浦边出现桃花反季节开放的现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设置了一场桃花夫人邀请天河生走访桃花仙馆的梦境。桃花夫人在梦境中告说天河生,世上出现桃花九月开放现象,是她针对有人认为桃花根浅寿短,红颜薄命的说法,特向春神请示,于重阳后,令花神在人烟聚集的地方,点缀一株,使大家知道桃花也足以寄傲风霜。它不与菊花、梅花比气节,是它不想那么做,并不是它做不到。从而揭示桃花不为人知的品质,让人耳目一新。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为18721219日(即清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后来不知为什么,却窜入到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和长白浩歌子《萤窗夜草》四编中,成了他人的作品,题名改为《九月桃花记》,《金壶七墨》反而失载。

也有的作品虽然见载于《金壶七墨》,但文字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如《玉蟾生记》,发表时间为18721222日(即清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这是作者追求纯真,坚持操守,向往尘纤不染、冰清玉洁理想世界的一篇记叙文,收入在《金壶遯墨》卷四中。两相对照,文字上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有增有删,甚至结构都有所调整。如《申报》本有这么一段文字:“当夫皎月一轮,照此帷箔,幽愁哀怨,默记太虚,以为世有奇人,庶几知我着乎?而玉蟾生乃以其心所专注者迎之,彼之心浩浩然来,我之心脉脉然往。借月以印我之心,因以我心印天下人抑郁无所与诉之心,二者交融于氤氲冥漠之中,故好月益甚。”,《遯墨》本则写作“幽怀隐念,默记太虚,以为世有其人,庶几知我着乎?而生乃亦其心所专注者迎之,两心即交,互相融结于空灵溟漠之中,故好月益甚。”又如文章的结尾处,《申报》本写作:“生后科名果不振,年未三十卒,后数十年有见之栖霞山上者。”,《遯墨》本则写作:“如是者又十余年,其后科名果不振,再娶不寿,生亦无疾而卒。卒后有见之栖霞山上者,或遇幽愁哀怨,不可自遣。第於月夜设香花清礼,默呼玉蟾而祝之,其人若或忻慰云。”依据二者发表和刊印的时间来判断,《申报》发表的是作者初稿,《遯墨》刊印的则是作者修改稿。比较两稿,可以看得出黄鈞宰对文章写作要求很严,反复推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黄鈞宰在《申报》和《瀛寰琐记》上发表文章,仅限于187212月至187312月,整整一年时间,此后,就搁笔不再投稿。这是何缘故?有人认为他时患重病,无力操笔。笔者则以为这和他参与纂修《奉贤县志》有关。《奉贤县志》成书於光绪四年(1878),共二十卷,黄鈞宰与知县韩佩金一道担任监修,想必他为此没少花心血,尤其是编志的后期阶段,审稿、改稿、补稿、定稿等任务压在他身上,他无暇分身为《申报》写文章。蒋其章见此情形,于1875529日,以“小吉罗庵”笔名在《申报》第四版发表《怀人诗》,称“黄鈞宰广文”曰: 钵池性格古名流,味外酸咸苜蓿秋。有癖何尝非酖毒,著书端不为穷愁。一生心迹留银管,两度情缘痛玉钩。墨瀋洒余应尚富,甕中他日愿重搜。这首诗道出黄鈞斋以发奋著书来阐述不幸遭遇、表明一生心迹,奉献给读者许多耐人寻味的好作品。诗的最后两句,有期盼黄鈞宰继续为《申报》提供新作的意味。然而黄鈞宰在完成《奉贤县志》刊行任务的第二年突发疾病,误用西药致狂疾而死。《申报》于187985日第四版刊载《苏省抚辕事宜》,内有这样一段文字 :“奉贤县训导黄振均病故,遗缺,查有分先试用训导金凤标;又荊县训导杨文傑病故,遗缺,查有试用训导张瑛,均署理。”由此可知,黄鈞宰卒于清光绪五年(1879)。依据陈文新、孔庆龙等先生考证,黄鈞宰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如是,其享年当为53岁。

黄鈞宰在离世后,对《申报》依然有所影响。清末民初,申报馆的《金壶七墨》被书商多次翻刻,先后出现了扫叶山房石印本、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申报》也一直在为这些版本《金壶七墨》做广告,直到19495月报纸停刊为止。在《申报》广告的作用下,《金壶七墨》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一度成为热门书、畅销书。

 

说明:

文章主要数据来自于《中国近代报刊数据库》中的电子版《申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