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方焘次韵吴桐村《柳絮》四首,同和者为皇甫诗

(2017-06-30 10:31:08)
标签:

浮生六记

潘冷香

皇甫诗

方焘

殷如梅

分类: 浮光掠影

发现方焘次韵吴桐村《柳絮》四首,同和者为皇甫诗

 

乾隆末年,有吴兴才女潘冷香沦为苏州山塘名妓,作七律《柳絮》四首,沸传吴下,一时和者甚众。连《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看了以后,不觉技痒,即兴赓和,留下了“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纤绵”诗句。然沈三白万万没想到,他所和的《柳絮》诗,并非潘冷香所作,而是出之元和诗人皇甫诗之手。

皇甫诗的同乡诗友殷如梅,寓居苏州横桥,他闻知潘冷香《柳絮》诗后,亦赞赏不已,曾赴山塘拜访过潘氏,并四叠前韵,写了十六首和诗。然而不久,他又在皇甫诗的《诗稿》中,发现与潘氏相同的《柳絮》诗,据皇甫诗辨称,这四首《柳絮》诗,是他赓和刑部郎中吴桐村的原诗。真相大白,殷如梅大跌眼镜,出于义愤,他接连写了几首诗问疑潘冷香,称其为“古锦囊逢纤手探”、“红袖几时工胠箧”,对潘氏的行为予以讥讽和指责。

笔者因不详皇甫诗的生平,一时难以搞清楚他与吴桐村、潘冷香之间的关系,所以推测,有可能《柳絮》四律是皇甫诗为潘冷香代和吴桐村之作。如果是代作,潘冷香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诗作的构思和推敲,最终著作权安在她的名下,也不是不可以,在清人别集中也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推测是否准确,还要靠证据来说话。笔者最近在乾嘉诗人方焘《山子诗钞》卷九中又,看到了题为《柳絮四首次吴桐村比部韵与皇甫秋麋同作》,其排列如下:

 

去往无端不自持,年年飘荡暮春时。

糁来花径轻於粉,扑入香簾软似丝。

满店东风粘袂暖,一隄残照坠溪迟。

离亭回首偏撩乱,羌笛声声向晓吹。

 

子规声里望漫漫,万点絪缊滚作团。

陌上悠扬风一缕,枝间摇曵日三竿。

官贫不给寒还拥,春㬉浑疑雪未残。

触绪亦惭才思尽,愁丝脉脉独凭栏。

 

踠地长條更知條,昨朝才过雨潇潇。

濛濛灞岸迷征骑,漠漠芜城逐暮潮。

张幄乍惊酣绿绕,沿流半杂落红飘。

渐看散漫旗亭路,画舫歌楼并阒寥。

 

长空舒卷自悠然,占断微和二月天。

新水平桥闲点缀,晚风官渡最缠绵。

惯凭狂态侵华鬓,尚恋余春到别筵。

归去锦帆消息远,隋堤滚滚入残烟。

 

作者方焘,字笥岩,号淞洋。吴兴南林人,曾编篡过《南浔镇志》,与潘冷香、吴桐村同乡。审视该诗题,提到了创作《柳絮》四首原诗的吴桐村,又提到了次韵同和的皇甫秋麋。那么皇甫秋麋会不会就是皇甫诗呢?笔者查找方志,在同治年间冯桂芬编纂的《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艺文》三中发现有关著录文字,皇甫诗字庆庭,著有《苍麋诗稿》二卷,“秋麋”当是其号。从方焘四首诗的韵律和排列次序来看(参见拙博《查找潘冷香〈柳絮〉诗》),皇甫秋麋同和之作应当就是那首所谓潘氏的四律《柳絮》诗。虽然潘冷香与吴桐村、方焘同是吴兴人,然而方焘这首诗的诗题中未提到潘冷香,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同和之人中有潘氏在场,潘冷香依然脱不了剽窃之嫌。

 

 

 发现方焘次韵吴桐村《柳絮》四首,同和者为皇甫诗


       发现方焘次韵吴桐村《柳絮》四首,同和者为皇甫诗
   方焘《山子诗钞》书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