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梅崖称赏纳兰弹琴峡词

(2012-09-01 17:41:09)
标签:

纳兰性德

弹琴峡题壁

李梅崖

梅崖诗意

白山词介序

分类: 瓣香兰馨

李梅崖称赏纳兰弹琴峡词

 

 

李梅崖称赏纳兰弹琴峡词
弹琴峡图

   

    弹琴峡位于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境居庸关内,是关沟七十二景中的一处胜境。因峡中泉水喷涌,流淌在山石之间,淙淙有声,宛若悦耳琴声。所以被称之为“弹琴峡”。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到过这里,留有【清平乐】《弹琴峡题壁》词: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是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词有词眼,该词的词眼就在“边愁”二字。历史上的弹琴峡属于关隘要塞区域,附近有“五郎像”、“六郎影”、“穆桂英点将台”等有关北宋抗金英雄杨家将传说的景点。纳兰性德扈从行役到这里,聆听山泉鸣弦,极目关塞云烟,如入梦境,彷佛自己也置身于前朝历史中,感受到了当年边关将士离家戍边的愁绪和慷慨赴死的悲情。他能从弹琴峡泉水声听出“边愁”之音,可谓是真知音者也。这首小令写得气韵苍凉,自然浑成,末二句化用辛弃疾的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以“红襟翠袖”的慰藉,来搵拭戍边英雄的泪水。虽然难以做到,但美好的想象,给底色灰暗的小词平添一道艳色,显示出他词作中特有的凄清婉丽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这首词曾受到清代诗人李梅崖称赏,据光绪年间丹徒人陈善余《白山词介序》云:“往读吾乡李梅崖《诗意》,有《偶阅同年成容若弹琴峡词有感诗》,谓容若为绝代才人,以是喜读纳兰词。”李梅崖名基和,字协万,汉军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散馆授礼部主事,累官江西巡抚。因其曾在京口驻防,遂居丹徒。其人尚风雅,爱诗词,咏歌不辍。王士禛序其诗谓:“其诗得江山之助,孤情远照,与世殊绝。”著有《梅崖诗意》。李梅崖和纳兰性德为同年,因癸丑会试期间,纳兰性德患病,未能参加殿试,否则,两人很可能是同榜进士。但两人交往并不深,未见他与纳兰性德有唱酬。翁叔元曾为纳兰性德写《祭文》说:“同举之士百二十有六人,相与契合者有数人而已。”纳兰性德去世,也未见李梅崖前去祭奠,可见他们并不是同年中“相与契合者”。只是一个偶然的因素,李梅崖读到纳兰性德《弹琴峡题壁词》,才喜欢上了纳兰词,写了一首有感诗。陈善余在《白山词介序》还说,李梅崖“最后得《通志堂集》本,乃获观其全集中《与顾梁汾书》,谓於金、焦、甘露徘回慨慕而不自己。则是容若扈从南来时,於吾乡山水佳处,胫腓所周,固尝屡眷。以是愈益好之,讽诵紬绎,令人移情,不自知其一往而深也。”

    可见,是《弹琴峡题壁词》吸引了李梅崖,才使他关注到纳兰性德的全部著述,不仅是词,还包括他的诗、赋、信札,直至最后成为纳兰作品爱好者,并由衷的称许纳兰性德“为绝代才人”。有趣的是,这种认识和感知纳兰性德的过程,在今天依然还会不时的发生。我想,许多“纳兰迷”会有同样的切身感受。我们由此也可以领略纳兰性德《弹琴峡题壁词》的艺术魅力,可惜的是,笔者未能找到《梅崖诗意》一书,未能看到《偶阅同年成容若弹琴峡词有感诗》的具体内容,不能作更多的解读和分析。

 

 

 

附:陈善馀学博白山词介序(节录)

    往读吾乡李梅崖《诗意》,有《偶阅同年成容若弹琴峡词有感诗》,谓容若为绝代才人,以是喜读纳兰词。最后得《通志堂集》本,乃获观其全集中《与顾梁汾书》,谓於金、焦、甘露徘回慨慕而不自己。则是容若扈从南来时,於吾乡山水佳处,胫腓所周,固尝屡眷。以是愈益好之,讽诵紬绎,令人移情,不自知其一往而深也。容若在时,欲尽招海内词人,毕出其奇,远方骎骎,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诸家云散,词学少衰,识者太息。

                                          录自《雪桥自订年谱》(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