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赓和佩兰词
纳兰性德【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词:“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此词当写在梁佩兰离京返乡之后,上片写惜别,下片写眷念,从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汉族友人的情谊。
梁佩兰号药亭,是岭南著名诗人,与屈大均、陈恭尹齐名,著有《六莹堂集》。梁佩兰也有词作存世,虽为数不多,但风格绵邈幽峭,精炼奇崛,被后人推为“岭南粤词大家”。《六莹堂二集》卷八后附十八首,多为赠别送行之作,其中亦有【点绛唇】组词三章,其一:“蓟北归帆,江乡直溯秋潮去。玉鲈肥处,饱听菰蒲雨。一度春来,邓尉山中住。梅花侣。吴姬笑许,斜倚吴箫语。”其二:“白舫青帘,双江记忆乘流去。墨云围处,纂纂跳珠雨。忽谩相寻,客舍城南住。同欢侣,灯边共许,酒后琵琶语。”其三:“月下清淮,思君夜泛吴船去。征人归处,点点珠湖雨。蝴蝶飞来,邀我还山住。轩辕侣,罗浮寄许,书报长安语。”韵律与上述纳兰词基本相似。
梁佩兰【点绛唇】写于何时呢?这需要考证出纳兰与他初识的时间。自顺治十四年丁酉梁佩兰应乡试夺解元后,曾六次赴京参加会试,皆怅怅而返,这六次会试的时间分别是顺治十六年(己亥)、康熙三年(甲辰)、康熙六年(丁未)、康熙十二年(癸丑)、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和康熙二十四年(已丑)。纳兰性德初识梁佩兰肯定是在这六次会试期间。査康熙六年,纳兰性德才十三岁,在此前,不可能与梁佩兰相识。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已病逝,临终前曾与梁氏唱酬题咏合欢花,交情且深,已不存在他们初识的问题。那么,他们初识的时间只能锁定在康熙十二年和康熙二十一年。二者选其一,又该如何确定呢?考《六莹堂二集》卷四有《题顾梁汾所藏楞伽山人遗迹,寄纳兰侍读恺功》诗。诗云:“吁嗟斯人不可见,流光倏忽如虹电。回忆从前十九年,通志堂中集名彦。丹毂时为清夜游,箫笳屡发南皮宴。君才直足赋凤凰,君书耐久同羲献。”据王掞《揆叙墓志铭》载,纳兰恺功於康熙庚辰(三十九年)升侍读学士,以此前推十九年,纳兰性德当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与梁佩兰结识。又,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春,梁佩兰应纳兰性德邀请共选两宋诸家祠,入京即住在纳兰府中。纳兰性德於五月三十日病逝后,梁佩兰撰《祭文》曰:“我离京师,距今四年。此来见公,欢倍于前。留我朱邸,以风以雅;更筑闲馆,渌水之下、”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连头带尾算正是四年,此亦可证他们初识的时间。
梁佩兰于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到京,即拜访了纳兰性德,《六莹堂集》有《赠成容若》诗云:“不辞路途远,来登君子堂。堂上何巍峨,棨戟树两旁。云楣耀黄扉,虹霓贯干将”。有人说,梁佩兰既汲汲于功名,其拜访纳兰,心中难免有希风望泽之意。而事实上,纳兰性德在生前并没有为梁佩兰向会试主考官打过关照,他依然是屡屡落第,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会试才榜发有名,取得殿试的资格,最后成为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而此时纳兰容若已去世三年。可见,纳兰性德仰慕的是梁佩兰的才学,梁佩兰钦佩的是纳兰性德的人品。他们之间的交往,纯粹以诗词为纽带。相互激赏,相互推重,清词丽句着意吟,是地地道道的文友。
梁佩兰初识纳兰性德,就成为渌水亭中的常客,尽管春闱落榜,他还是留滞在京城,只到了这一年的秋季,有来自苏州的友人(可能也是参加会试的落榜考生)向他辞别,他想象这位友人归乡后听雨赏花、征歌逐酒的闲适生活,自己也动了返回岭南的意兴,于是写下【点绛唇】组词三章。也就在这一年的九月,他告别了纳兰性德,离京返粤。之后,纳兰性德则用同样的词牌和相似的韵律(韵脚略有变通),填词寄赠到岭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的怀念,同时以似问来描绘友人归乡后风流浪漫的生活。比较二人的词作,词牌相同、韵律相似、意蕴相近,由此可见,纳兰性德小令【点绛唇】是赓和梁佩兰之作,是二人兰襟相结的一个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