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蒲石居士《灵犀曲》

标签:
灵犀曲蒲石居士孙颂陀朱大可杂谈 |
查找蒲石居士《灵犀曲》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淮阴人陈福咸刊印诗文集《樗庵类稿》,内有《题蒲石居士灵犀曲》绝句四首:
沧江碧玉艳名扬,解语花开百合香。
有客西来情恋爱,愿将金屋阿娇藏。
冰样聪明玉样神,学书筑室敬如宾。
那堪鼙鼓焰喧地,惊破鸳鸯梦里人。
星星炉火竟燎原,玉碎香消惨莫论。
夫婿悼亡明已失,吴兴慕义为招魂。
狂飈倏忽起东瀛,劫及池鱼诉不平。
锺郝懿型巾帼仰,芬流彤管播英名。
附序曰:陶灵犀,农家女,有殊色。美[国]人山旁氏挈妻来沪,见而悦之,以妻妬,故以婢蓄之,教之识字,既而舆妻离婚,爱情始专,婚礼乃成。灵犀为筑室於虹桥路,伉俪相得,诞育子女。辛巳,日人占租界,俘山旁氏入集中营。灵犀赁屋以居,夜深倦绣,睡衣着炉火,觉时巳及全身,痛极而毙。山旁氏闻耗,一恸几绝,目竟失明。吴兴氏因露犀死於非命,为觅佳城,葬於某公墓。蒲石居士哀之,为作《灵犀曲》。
然书中未附蒲石居士原诗,笔者以为此“蒲石居士”即民国海派诗人朱大可,盖朱大可曾居上海蒲石路,因自号“蒲石居士”。他曾在《永安月刊》上发表《读碑小咏》、《联话》均以“蒲石居”冠名。朱大可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抗战期间,曾写下《倭难纪事诗》、《双枪女将行》、《飞将军歌》、《哀姚子青将军》等壮怀激烈的诗篇。从陈福咸题诗看,蒲石居士《灵犀曲》以日寇的侵略暴行毁灭了一场美好的异国情恋为主题,与朱大可倭难纪事诗题材相近。所以,笔者依据自己的第一反应,以“朱大可”和“灵犀曲”作为关键词,去查找蒲石居士的原诗。然而遍查馆藏文献和数据库存录的朱大可旧体诗,没有发现任何踪影。正当笔者无奈作罢的时候,无意间读到《郑逸梅选集》第二卷,在《报坛耆宿杨楚孙》一章中提到了另一位号称“蒲石居士”的民国诗人孙颂陀。郑逸老说:“颂陀和我相交多年,他一度寓居沪西蒲石路,署蒲石居士,同时朱大可也有蒲石居士之号,两人不相识,我很想介绍他们一晤,因循未果.而颂陀先卒,大可亦捐馆。”那么,陈福咸所题《鸳鸯曲》原诗,是否孙颂陀所写?笔者调整了文献检索方向,很快在南社早期成员高吹万先生的文集(《高燮集》)里看到作者题写《灵犀曲》的两首词,《卖花声》和《减兰》。词曰:
煮玉到黄粱,没处商量。焦头烂额此何殃。火里魂归愁只翼,痛澈肝肠。憔悴损红妆,雏哺成行。胡儿枉说有情郎。雨湿郊原花黯淡,人替埋香。
娇姿玉色,到死犹闻花气息。白发红颜,郎自生还妾化烟。芳魂何托?一点灵犀通杳漠。身去心留,海水茫茫万古愁。
又有附序:
灵犀者,苏人,姓陶氏,本农家女,莳花为生。有美国人名山旁者,见而悦之,因娶为室。生一男二女,治家有条,兼为置产,卜筑于沪之虹桥路。自日人占租界,山旁被俘入集中营。灵犀伴儿女以居,一夜,困睡炉侧,火着衣,痛而踣,遂死。其后日人败,山旁自集中营出,鳏耄无聊,即尽售其产以返国。某君见灵犀生有殊色而遭惨死,一棺孤寄,无人顾焉,为怜而葬于某公墓。颂陀居士作灵犀曲叙其事,以征题咏。余因填小词二阕以张之。
由附序可知,《灵犀曲》原诗作蒲石居士是孙颂陀,而不是朱大可。
孙颂陀名肇圻,字北萱,号颂陀、蒲石居士,无锡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拔贡。民国时期任山东省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教育厅秘书长等职。工书善画,尤邃于诗词,吐属瑰丽,浑脱浏亮。晚年遭逢日寇入侵.避居上海,于变乱频仍中摭拾见闻,发之吟咏。印行之作,统称为《箫心剑气楼集》,计有《箫心剑气楼诗存》一卷、《诗余》一卷,民国十九年铅印,湖南省图书馆藏;《箫心剑气楼联语》一卷、《箫心剑气楼诗存辛未集》一卷,民国二十一年铅印,上海图书馆藏;《箫心剑气楼记事诗》一卷,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无锡市图书馆藏。因该集分散收藏,不易查找,《灵犀曲》收于何卷,已不得而知。由于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真实、典型、曲折,生动,富有浪漫色彩和悲剧色彩,在当时有一定反响,题咏者甚夥。如无锡诗人刘览庭在1946年就写有七绝《题灵犀曲》四首:
冰肌玉色本天成,谁向瑶台惜素琼?
脉脉无言别意牵,残更倦绣烙炉前。
可怜梦炙罗襦夜,玉殒香消抱恨天。
地久天长誓未消,残阳一抹照虹桥。
墓门芳草无情碧,不见当年学语娇。
希望有关收藏单位的热心者,能把蒲石居士《灵犀曲》查找出来,公之于众,作为铭记历史耻辱,传承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
陈福咸《题蒲石居士灵犀曲》
《高燮集》中《卖花声》《减兰》词
《刘览庭诗文集》中的《题灵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