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风楼夜话------沈復和他的梅花图

(2010-10-01 18:04:38)
标签:

转载

沈復和他的梅花图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復,凡事能独出己见,且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只可惜,他的画作能够留存下来的已殊难一见,可谓叹若麟凤,许久以来一直成为关爱者们的热门话题。近阅博友剑锋冷然(张一民)道兄之力作《陈毓罴发现沈复诗之献疑》,深受启发,爰以献芹小文,也来凑凑热闹。

 

检陈毓罴先生《沈三白年谱》(一民兄提供)“道光五年、乙酉、1825、六十三岁”条,在谈到沈復所绘《水绘园旧址图》时,有以下叙述:

 

见诸近人记载之三白画作有二,书法一。吴似兰藏有沈三白山水一帧,上款题“柳溪大兄亲家大人法鉴”,下款署“长洲三白沈復”,款下有阴文“沈復”印,画右下角有二印章,一阳文曰“半生潦倒”,一阴文曰“海外知名”。张虬公藏有沈三白画一,对联一。画作梅花,三白题有一诗:“水边篱落自清幽,雪里香魂月影浮;昨夜刚醒高士梦,几分春色到枝头。”无上款,角边有“一片冰心”印章,下款署“长洲沈三白”,有沈復二印章。对联为篆文,书“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十四字,上款题“柳堤法家正之”,下款署“长洲沈復”。盖两印章,一阴文“沈復”,一阳文“三白”。按,“柳堤”为画家戚遵之号,三白夫妇曾倩其绘《月下老人像》。

 

以上内容,陈先生曾多次在他的著述里提到,(如“《红楼梦》和《浮生六记》”等文),但惟以此篇《沈三白年谱》记述最为详尽,尤其张虬公一条更是弥足珍贵。盖吴似兰条之信息,老辈文人郑逸梅、尢玉琪等均所述及,除了“藏有沈三白山水一帧”之外,还藏有一副篆字对联:“霁月光风在怀袖,白云苍雪共襟期。”

 

张虬公(生卒不详),只知1920年宁波《时事公报》创刊时,曾任编辑。负责主编副刊《五味架》,以内容短小精悍,文笔犀利泼辣著称,后改为《珊瑚网》。据云,张虬公为镇江人氏,并善画钟馗。他收藏的这幅沈三白“梅花图”,仅见记载,惜未展实图,不知尚存世间否?好在记载下来的还有一首画上题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感知该幅“梅花图”的“倩姿身影”:

 

水边篱落自清幽,

雪里香魂月影浮。

昨夜刚醒高士梦,

几分春色到枝头。

 

诗中有画,诗意高雅而清幽,且以第二句“雪里香魂月影浮”为切,借此,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幅“素梅图”。诚如剑锋道兄所云,“水边篱落”等语,化用了林逋《山园小梅》诗句而不著痕迹,益显三白之傲岸风骨。

 

沈復善画素梅,还有资料可证。

 

陈毓罴《沈三白年谱》之“嘉庆八年、癸亥、1803、四十一岁”条下有云:

 

绘《梅影图》以悼芸。

 

然遍览《浮生六记》,实无一字写到三白曾绘《梅影图》以悼芸娘事。这究竟从何而来呢?

 

原来,这是从沈复的“总角之交”石韫玉的词集里反映、引证得来的。石韫玉《独学庐全集》二稿《微波词》中有两首词,是题沈復画的。一首《洞仙歌·题沈三白夫妇载花归去月儿高画卷,时其妇已下世矣》(此“画卷”当是杨补凡为沈三白和陈芸所作之写真小影,绘于萧爽楼中,此不赘述)。另一首《疏影·为沈三白题梅影图》,录如下:

 

最伤心处,是瑶台圮后,芳华无主,不见婵娟,绘影生绡,翻出招魂新谱;罗浮梦远,寻难到,空听尽,啁啾翠羽,怕深夜纸帐清寒,化作缟云飞去。

从此粉侯憔悴,看亭亭瘦影,相对凝伫,留得春光常在枝头,人寿那能如许;二分明月红桥侧,有葬玉一抔黄土,想幽香已殉,琼花不与蘼芜同语。

 

《疏影》词首句曰:“最伤心处,是瑶台圮后,芳华无主”,可见石韫玉写作此词,其时尚未有赠妾之事。从石氏全词情感色调的着力描绘来看,“生绡”、“招魂”、“纸帐”、“缟云”云云,无不说明,沈復的这幅《梅影图》,也一定是一幅“素梅图”。可叹的是,我们今天已无从观赏到这幅蕴含着三白、芸娘身影投射的《梅影图》了。

 

[转载]天风楼夜话------沈復和他的梅花图
    走笔至此,也就不得不旧话重提,介绍一下陋博三年前曾经刊登过的一幅沈三白的《梅竹图》,因为,这也是一幅画在缟绢上的素梅图(乃三白于1814年,52岁时所画),已经数位专家、权威鉴定为三白传世真迹【详见拙文“浮生六记知多少(—)”及“沈復晚年行踪考略”】。这些迹象似乎在表明,三白善画梅花,但以素梅示人,这恐怕是不无深意的。上述三幅梅花,除了张虬公收藏的一幅难以遽断年份,其余两幅《梅影》和《梅竹》均绘于芸娘病逝之后。三白《坎坷记愁》云“芸没后,忆和靖‘妻梅子鹤’语,自号梅逸”,这应该就是三白画梅只画素梅的真正原因吧。

 [转载]天风楼夜话------沈復和他的梅花图

书画鉴定家史树靑在《梅竹图》卷上的跋语有云:“此梅竹长卷为先生(沈復)居长熟小辋川之作。自题《七绝》一首,诗画并美,实堪珍爱。六记之作,余曾屡读,而先生绘画从未一见。展观累日,不觉神往矣。”

“自题《七绝》一首”如下:

 

姑射仙人冰雪姿,珠冠琼佩下瑶池。

湘江帝子原同调,翠袖相依岁晚时。

 

 此前以为这首题诗乃三白所作,近得一民兄见告,实录自明人何乔新的《题梅竹卷四首》之一。引录前二首如下:

 

梨云漠漠楚云低,缟袂相逢思欲迷。

斗转参横寒漏永,梦回惟听翠禽啼。

 

姑射仙人冰雪姿,珠冠琼佩下瑶池。

湘江帝子元同调,翠袖相依岁晚时。

 

以诗而论,此《题梅竹卷四首》所题画上之梅,亦是素梅无疑。

 [转载]天风楼夜话------沈復和他的梅花图

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永明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病逝于孝宗弘治十五年。累官擢至刑部尚书,清廉刚正,卒谥文肃。著有《椒邱文集》四十四卷。乔新乃清刚之士,三白录他的“题梅竹”诗,题于自己所绘之梅竹图上,洵是才子笔墨,妙人肚肠,非但妥帖切题,亦可窥见其阅读的心志与取向。从而,更有助于我们如何去解读沈復和他的《浮生六记》。

 

“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愿以此刘禹锡句献一民兄)。至此,三年微茫,一朝获解,有友如此,快哉,快哉!

 

行文阑珊,尚有余兴,再谈一个原始的问题,即沈復传略究竟始于何人何著?盖当初就连在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杨引传也不知沈三白名復。只是“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号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知者。”(浮生六记序)。1922年10月20日,《文学》刊出俞平伯先生“拟重印《浮生六记》序”一文,内云:“作者为沈復,字三白,苏州人,能画,习幕及商...”却没有说明“復”字来历。近年来,江慰庐先生在《吴县志》卷七十五下引《畊砚田斋笔记》查到:“沈復字三白,元和人。工花卉”陈毓罴先生从徐徵《吴门画史》引彭蕴灿(朗峰)所著《畊砚田斋笔记》也找到同样的资料。接着,王稼句先生从彭蕴灿的《历代画史汇传》卷五十引录《畊砚田斋笔记》也寻觅到完全相同的文字。至此,焦点全部集中到《畊砚田斋笔记》的记载,可见此乃最早关于沈復的传略。令研究者们苦恼的是此部著者遍寻不着,徒唤奈何?!再就是“新增补”版《浮生六记》所示钱泳(记事珠)《册封琉球国记略》中:“吴门有沈三白名復者,为太史司笔砚,亦同行”诸语。

 

彭蕴灿,字朗峰,号振采,道光年间,长洲人,卒年六十一。著有《历代画史汇传》、《畊砚田斋笔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