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滨浮玉”小考

刘旦宅绘《米颠拜石图》
北宋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二年(1099),米芾出任涟水军使,他经常利用公余闲暇时间,在寓所“瑞墨堂”品玩山石,临池习书。米芾酷爱异石,据《宋稗类钞》载:“米元章守涟水,地近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南宋开禧二年丙寅(1206),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因参与抗金北伐,曾途经涟水,访“瑞墨堂”故址。只见“荒垒颓垣中,有十数立石,皆灵璧,奇甚。”(见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随着年代更迁,这些立石逐渐湮灭。但有一块立石曾在明万历年间曾流落到京师,这块立石就是著名的“泗滨浮玉”。
据明代大文学家陈继儒《妮古录》卷二记载,立石曾为吴伯度所藏。伯度名惟贞,浙江嘉兴人,号凤山。祖父吴鹏(默泉)曾任明吏部尚书。吴伯度虽生于贵侈,但不染世纷,热衷于研究医药,爱好收藏书画、古董。暇日则进二三清修淡泊之友,挥尘命觞,鉴赏古玩。陈继儒是他家的常客,有一天,陈继儒在吴家花园里看到一灵璧石,高七尺,阔五尺,青碧玉润,形如飞云欲坠。石体上刻有“元符元年二月丙申米芾题”,又有“泗滨浮玉”四篆字。由于立石奇特,陈继儒便将它著录到《太平清话》和《妮古录》中。考米芾于元符元年正在涟水军使任上,可见这块奇石应是经过米芾品目清供的“瑞墨堂”遗物。米芾在“加以美字”时,考虑到这块立石出自灵璧,得自於涟水。灵璧濒临泗水,盛产磬石,《尚书•禹贡》中就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涟水又为泗水入淮所经,亦属于“泗滨”范围。米芾在这里得到此石后,见它状若镇江的浮玉山(即焦山),就借鉴《尚书•禹贡》中的文字,改“泗滨浮磬”为“泗滨浮玉”,作为立石的题名,既表明奇石的来历,又描述出它的形体,还寄寓着他对定居之地的情感,可谓珍爱有加。
那么,“泗滨浮玉”怎么会从涟水流落到浙江嘉兴?笔者推测是岳珂在开禧北伐时从涟水“瑞墨堂”先带到镇江,后又安置到嘉兴。开禧元年(1205),岳珂在取得进士功名后,以荫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镇江是米芾晚年归隐和终老之地,岳珂对米芾备极倾倒,他在镇江曾寻访米芾故迹,买下“海岳庵”遗址,筑“研山园”,构“清吟楼”、“英风堂”,用以收藏米芾的诗文书画,他还将米芾的作品辑为《宝晋英光集》和《宝真斋法书赞》。岳珂既然是米芾的粉丝,在涟水看到镌有米芾题名的立石,焉有不带回到镇江之理。何况在北伐时,他是以南徐庾吏被檄犒劳抗金前线部队,手下有运输物资的车骑,从涟水带一块立石到镇江,还是很方便的。到了嘉定十年,岳珂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自此他定居嘉兴,故宅就在郡治西北范蠡湖畔的金陀坊。自然而然,这块石头也随他到嘉兴落了脚。
倘若笔者推测不错,“泗滨浮玉”应当在嘉兴至少存放了三四百年。就在陈继儒于吴伯度家看到“泗滨浮玉”不久,这块立石又被书画家米万钟运到京师。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其先关中人,后徙京师,籍顺天(今北京)。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因与宋代米芾同宗,行、草书俱学米芾,又性好石,人称无南宫之颠而有其僻。他在江西按察使任上曾路过嘉兴,闻知吴伯度家有米芾遗石,特登门造访观瞻。吴伯度见他嗜好奇石,又是米芾后裔,就慨然拱手相让。从此,“泗滨浮玉”就被安置到位于皇城西墙根下的米家花园——湛园,成了“古云山房”中的瑰宝。米万钟还请来福建著名画家吴文仲,将米氏所藏奇石绘为一卷,其中就有“泗滨浮玉”,并邀请董玄宰、李本宁等名流为之题跋,一时传为佳话。
入清后,“泗滨浮玉”又为著名学者孙承泽所得。承泽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人,明崇祯进士,官至清吏部左侍郎。他爱好研究北京历史遗迹,著有《天府广记》,被后人誉为是我国第一位北京地方史志专家。为著述《天府广记》,他曾考察过米万钟在京城和郊外的三处园林,对“古云山房”所藏“泗滨浮玉”等立石,在《广记》中也作过生动的描绘。也许正是他通过到实地考察,发现了“泗滨浮玉”,成了立石的新主人。清人王铎的七古《前门行》记载了位于前门南面孙家老屋的景况,序称:“北海有老屋一区,在门之南,青藤梧竹,最称幽胜。藤下黄石高五尺余,通体玲珑,宋艮嶽物,陈江伯载至京师,灵璧石亦高五尺余,米元章物,后有手题曰:泗滨浮玉。”诗云:“北海先生佩兰荪,旧拥书画住前门。退食委蛇饶灵气,典坟披罢共琴言。金鱼池间别墅景,轩渠心不离丘樊。移来突兀两奇石,紫藤络绎皆春色”。
“泗滨浮玉”的历代藏主,都是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他们之所以供养、呵护这块立石,主要是能够以特有的艺术审美视角去观赏它,用它来装点园林,美化环境,陶冶性情,激发灵感。“泗滨浮玉”也正是有幸与这些书画家、收藏家结缘,才得以发挥其观赏价值,才得以在历史文献中显名。倘若一但与这些书画家、收藏家失之交臂,则会被弃之如废砖瓦砾,默默无闻。清道咸年间书画家刘位坦《叠书龛遗稿》载有《题泗滨浮玉拓本》,文中就讲述到“泗滨浮玉”曾一度被人遗弃在“城南昆卢庵井中”嘉庆甲戌六月浚而出之,后安放在都察院署。道光年间书画家樊彬所著《燕都杂咏》,有题都察院“泗滨浮玉”诗:
“奇石镌浮玉,声如清磬长。何人学米老,袍笏拜都堂。”但是都堂上象米芾那样具有艺术修养和情趣的人,毕竟还是很少,以致最终显名于察院署的“泗滨浮玉”也好景不长,至今也不知又沦落到何方。甚至刘位坦收入《艮嶽石册》的《泗滨浮玉拓本》也没有很好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米万钟绘《怪石图》
笔者在《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1期曾发表过《米芾在涟水考》,文中谈到“瑞墨堂”前清供的奇石,但没有提及到“泗滨浮玉”,现据有关文献草成补遗文章,为考米芾在涟水之宦迹逸事,又增一故实矣。

孟昌明绘《米芾拜石图》
附:
《题孟昌明赠天风上人〈拜石图〉》
米芾袍笏拜奇石,
奇石幻形亦欠身。
何以结缘称兄弟?
同为磈瓃嵯峨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