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题《文姬图》

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收有《水龙吟·题文姬图》,词曰:“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赵秀亭先生作笺注,疑此图为康熙二十一年元夕,纳兰性德邀友人在花间草堂里观赏题词的那幅“纱灯所绘古迹”。笔者在收集纳兰性德资料中发现,所谓《文姬图》是指南宋画家陈居中绘的《胡笳十八拍卷》。
陈居中生卒年不详,他在宋宁宗嘉泰年间任画院待诏,工人物蕃马,善画北方游牧民族放牧、行猎情景,对塞外草原、匈族服饰、驼马行装等景物道具描绘逼真,人物形态也显得鲜明生动,布景清旷,设色绚丽,富有感染力。存世作品有《倦绣图》、《四羊图》、《柳塘浴马图》等。《胡笳十八拍卷》(又称《文姬归汉图》),是根据东汉末年才女蔡琰(文姬)创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用连环画的形式分为十八段,描绘出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虏去,后经曹操遣使赎回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宋代流传下来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多署名陈居中作,现分藏于台湾、美国和国内博物馆,但据专家考证均不是陈的原作,惟有清人吴修在《青霞馆论画绝句》注中著录的《胡笳十八拍卷》是陈的真迹,而这件作品曾是纳兰性德“通志堂”中的藏物。吴修在《论画绝句》注中说:
陈居中《胡笳十八拍卷》,绢本,长四丈,用淡色写塞外荒寒之景,岗阜林木、营屯旌旄、将卒骡马无不毕备。共三百余人,长仅寸许,面目各异,神情栩栩,衣褶俱见笔法。款署:“臣陈居中画”。蝇头细字在末端柱角上,当是奉敕之作,每段宋高宗书所拟拍词,行书如钱大,亦极工。沈石田有跋,载茅维《南阳名画表》。向为成容若所藏,有印记数十方。前缺二拍,钱梦庐归于余。严氏《书画记》有陈居中《胡笳图》二卷,此图或二卷之一也。
此件作品有陈居中的题款、宋高宗的手迹,又经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的题跋、收藏家茅维的著录,且钤有纳兰印章,当是真迹无疑。
吴修,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为清嘉道年间诸生,曾官布政使司经历,候补铨州同治。富收藏,精鉴别,能写生。他从浙江平湖书画收藏家钱天树(梦庐)手里得到这幅《胡笳十八拍卷》,即写出了论画绝句:“黄尘扑面暗旌旗,厌听哀笳日暮吹。写出词中悲愤意,曰归心已动文姬”。玩其句意,与纳兰性德《水龙吟》词所描绘的景物、表现的情境一致。只不过纳兰性德在鉴赏此图时,由图中所表现文姬思归的悲切之情,联想到江南名士吴兆骞因科场案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遭遇,即以吴梅村《悲歌赠吴季子》诗句入词,写下了“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等词句,藉文姬以咏兆骞。度其词意,该词当写于吴兆骞入关之前,而康熙二十一年元夕会上,吴兆骞已被邀请入席。何况陈居中的这幅画是绢本,长四丈,不可能用在纱灯上作观赏。所谓“纱灯所绘古迹”,应是其他内容的小幅彩绘。

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有关著录文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