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美术文物地方志文化 |
分类: 淮楚流韵 |
鲁一同的梅花图
在鲁一同绘画诸作中,又以梅花为最。据《清画家诗史》记载:鲁一同“工诗画,写梅颇佳”。他的“梅花”作品不少,其友人孔宥函声称他“写梅千百本”,几乎“年年有作”。这些作品至今大多已散失,但也有真迹流传下来。淮安市博物馆就收藏一幅鲁一同赠给友人白倩的梅花图。图为纸本水墨,纵
112
鲁一同的绘画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鲁长泰就是一位“工书善画”的邑诸生。[1]一同生而颖悟,十三岁又从学于书画家杨欲仁先生。先生字体之,号铁梅,安徽巢县人,嘉庆十五年进士,官丰砀知县。其“书画皆精,尤喜写墨梅”,流球国使臣尝“乞其书画以归。”[2]鲁一同在一首题为《梅花长卷》的诗中,追忆了他少年时向杨欲仁学艺的情形:
杨欲仁的“梅花”风骨,堪同明代著名画家王冕(字元章)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号晴江),称得上画梅“好手”。一同受此名师指点,造诣自然很深。
鲁一同画梅,运思立意多取梅花熬霜耐寒的自然特性,以寄托他高洁的情操和品格。在孔宥函为一同题画的诸诗中,可以经常看到“大幹迴冬春,冰雪不能挫”,“黯黯华作冰,兀兀幹如铁”之类的句子。孔宥函还明确的指出,鲁一同所画的梅:“本无饥渴,不知其酸。满抱冰雪,不知其寒。不酸不寒,春长天寒。即树即身,作如是观。”[4]一同身处清朝末世,胸有经世之志。为挽回颓败的世运,他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为文务切世情”,作诗“纬以实事”,借比兴以抒怀和怨刺。鸦片战争爆发,一同赋诗撰文,鞭挞琦善之流的误国、讴歌林则徐的御敌抗战、痛悼关天培的壮烈牺牲。与此同时,他大笔淋漓,泼墨绘梅,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渲泄于画卷。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年),鲁一同醉中写梅,孔宥函为题诗云:
罗浮兀兀万千树,大枝百丈缠霜露。岩壑不敢低摧藏,冲寒直向青天去。[5]
这里,作者虽然借用传说中隋人赵世雄“罗浮梦梅”的典故,但画家笔下的梅花并非是赵世雄梦境中淡装素服,芳气袭人的美女形象。而是千树万树,冲寒不摧,兀立于罗浮山上。罗浮山在广东境内,画家笔下的梅正象征着在鸦片战争前夕那些同仇敌忾,严阵以待的广东前线军民。由此也显现出画家的那种浩落凛然的胸襟。鲁一同笔下的梅具有劲挺偃蹇之势,奇崛拙朴之姿,富有阳刚之美,足以与其诗文颉颃相映。
鲁一同的绘画艺术内涵十分丰富。孔宥函在一篇跋文中说他画梅:
一同的绘画艺术能使欣赏者产生艺术通感,即体味到梅花的“生香劲气”。但这种通感需要靠欣赏者认真审视,细细揣摩方可获得。否则,仅停留在“初视”阶段,是无从了解到其中的妙趣。由此可见,鲁一同的画梅艺术已达到了意蕴深邃,耐人寻味的境界。孔宥函在跋文中又说:
他由知画之难发出知人之难的感慨。从另一角度看,也应理解为:知人方能知画,知画必须知人。画品是人品的为外化,不知画家的品性,是难以把握其绘画作品的意蕴的。孔宥函与鲁一同在创作思想上同“奉潘氏(德舆)为圭皋”,[8]二人志同道合,情谊备至。鲁一同画梅,大多由孔宥函题诗,即所谓“鲁侯写梅千百本,题梅我是春随枝。何日山田买十亩,与君同守岁寒梅”;“一画一诗形共影,,两人意骨古缠绵。尘中牢落孔文举,海上苍茫鲁仲连。”[9]如此莫逆之交,令人慨叹不已。所以说,孔宥函对鲁一同绘画艺术的见解,的确是知人知画矣。
注:
[1]《安东县志》(光绪本)
[2]《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3]鲁一同:《通甫诗存之余》
[4]孔宥函:《心向往斋集》卷十九《海上人梅花小影赞》。按,海上人即指鲁一同
[5]孔宥函:《心向往斋集》卷四《题通甫画梅》
[6][7]孔宥函:《自讼录》
[8]刘承幹:《心向往斋集序》 按:潘德舆(1778—1839)字彦甫,一字四农。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与鲁一同、孔宥函过从甚密,关系在师友间。著有《养一斋诗话》。其基本思想是强调文学创作的“教化”作用。
[9]孔宥函:《心向往斋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