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得残荷听雨声

(2007-09-16 20:00:12)
标签:

红楼梦

李商隐

残荷

听雨

分类: 界外谈红

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在大观园摆宴,宴毕,众人陪同贾母由荇叶渚乘船游玩。宝玉在船上,见河里有许多残荷,不由得道:“这些残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结果被林黛玉劝阻了。黛玉的劝阻方式很巧妙、很委婉、又很得体。她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所谓巧妙,指黛玉借用李商隐诗句中的“留”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晚清张新之曾评点说:“独喜此句,重‘留’字也,是从黛玉边点睛。”

所谓委婉,指黛玉先没有直接回答宝玉,而是从李商隐诗说起。由“最不喜欢”到“只喜他这一句”。先否定,后肯定,否定中有肯定。先整体,后个别,整体中见个别。虽然两句话,却说的抑扬起伏,曲折有致。既引起宝玉的注意,也让读者感到有兴味。

所谓得体,指黛玉很了解宝玉,她知道宝玉和自己有共同的审美情趣,只是感觉一时不到位。所以,她以李商隐诗句中的意境来点拨宝玉,唤醒宝玉的审美感觉,使他由“恨”到“喜”,改变原先的想法。宝玉道:“果然好诗,咱们以后别叫拔去了。”

李商隐的诗在中国诗史中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他追求绮丽浓艳的风格,用典晦涩难懂,使一些读者难以接受,黛玉亦是其中之一。但她又何以独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呢?分析其原因,还要顾及到这首诗的整体。

李商隐这首诗题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的残荷听雨声。

 

 

 

    这首诗不同于李诗的通常的风格,写得凄清婉约,意境深远。乾隆朝协办大学士纪昀曾评说此诗:“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又说:“‘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所评极精确。诗中所描写的丛竹环抱的亭阁,曲栏临水的房榭,颇似“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寒意袭人的晚霜,连绵淅沥的秋雨,则是黛玉诗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境。诗里渗透著作者悲苦身世的主观感受和对远方的亲人的不尽思念,意蕴在“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隽永情味里。所以说,这首诗所描写的环境、情景、意境,都能引起黛玉的共鸣。至于她说独喜欢一句,可能是由于李商隐所寄怀的崔雍、崔衮是其从表兄弟。对于他们的这点微妙关系,林黛玉似乎有所顾及。她生怕一旦对别人说喜欢这整首诗,会使过于敏感的人从诗题中看出自己对宝哥哥的隐情,(如薛宝钗,当时即在黛玉和宝玉的身旁)从而生出一些烦恼和是非来,所以,她才掩饰说独喜欢一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还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伏线。据有的红学家考证,在《石头记》后半部佚稿中,有宝玉获罪被拘走,黛玉日夜思念宝玉,泪珠儿由“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以至泪尽赴“寒塘”等情节。或许其中就有林黛玉“残荷听雨”泣宝玉的描写。淅沥的秋雨,即是林黛玉的哭泣;枯残的荷叶,正是贾府的败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