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瓣香兰馨 |
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一)
纳兰性德是一位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热爱汉族文化,一生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成绩斐然。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汉族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与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摩,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渌水亭是他的读书处。其庋藏甚富,缥缃满架,室罗古今,拥书数万卷。纳兰性德的父亲,大学士明珠就喜欢收藏书画。据《啸亭杂录》卷十载:“凡其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时人有比之邺架省。”受家庭影响,纳兰性德亦收有不少历代法书名画。笔者据涉猎所及,现将纳兰所藏一些书画,列目介绍如下:
一、
魏曹植书。植字子建,武帝第三子。善属文,胸中磊落,发为笔墨。但传世墨迹罕见。此卷见于舒仲山《批本随园诗话批语》记载:“余见曹子建自书《丰乐碑墨迹》,半隶半真,成容若家藏物也。”
二、
怀素为唐朝僧人,字藏真,长沙人,以善狂草出名。此书为唐笺本,横幅。笔法高古,颠逸奔放,有骤雨旋风之势。后有刘世长、文彭等人的题跋。所钤收传印记中有“通志堂藏纸记”印,又有纳兰之友人“张见阳”印。《秘殿珠林》卷16著录。
三、
五代杰出书法家杨凝式书。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善文词,尤工行草,得欧阳询、颜真卿法 。此帖为素笺本,草书尺牍,笔势飞动,字画奇古。卷末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俯等人的题跋。卷内钤历代收藏印鉴,累累满幅。间有“成德”、“成德容若”、“容若书画”、“楞伽”、“楞伽山人”、“楞伽真赏”诸印,《石渠宝笈》卷30著录。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
五、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书其自作之诗。宋笺本,横幅,行书,共十六字。字形欹正参错,结构疏密相间,笔力遒健自然,书家评为“苏书第一”。卷后有黄山谷、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清安岐《墨缘汇观》有著录。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朝鲜族人,著名书画收藏家。康熙年与其父安尚义先后给事太傅纳兰明珠家。纳兰性德《通志堂集》有《题苏文忠黄州寒食卷》云:“古今诚落落,何意得此人。紫禁称才子,黄州忆逐臣。风流如可接,翰墨不无神。展卷逢寒食,标题想后尘。”即指此帖。盖安岐所录,殆得见于纳兰家藏矣。据《石渠宝笈》着录,帖内钤有纳兰性德之收藏印鉴。此帖现已流入日本,归菊池氏收藏。
六、
赵孟頫为元代大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谥文敏。书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字体圆转遒丽,人称“赵体”。本幅为麻纸本,折装,151页,楷书妙法莲花经。款识“奉佛弟子赵孟頫书”。收传印记有纳兰名号章:“成子容若”、“楞伽山人”、“容若书画”、“楞伽真赏”、“容若鉴藏”、“楞伽”等;又有其堂号章:“花间草堂”。按“花间草堂”即“通志堂”。据姜宸英《跋同集后书》载:“往年容若招予住龙华僧舍,日与荪友、梁汾诸子集‘花间草堂’自后改葺‘通志堂’”由此可知“花间草堂”印为纳兰藏室印。此幅见于《秘殿珠琳续编》第3著录。
七、《董其昌杂书卷》
董其昌为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人,官南京礼部侍郎,谥文敏。书学前人各家之长,于率意中得秀色。本卷为高丽表文纸,有朝鲜国王之印。横幅,行书。后有其昌题识:“圣棑左相国得高丽镜光纸,请书新诗。适有持宋拓米元章帖见示者,为临数十行,前后者皆予诗也。”所钤收传印记有纳兰字号章:“容若”,又有其闲章:“如鱼饮水”。《石渠宝笈续编》卷38著录。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出自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语。纳兰性德《饮水诗词》即以此为集名,故知此闲章为纳兰性德所钤。
八、《董其昌临古帖三种》
高丽笺本,册装,五对幅。前三对幅为行楷书,临欧阳询《醴泉铭》、米芾《诗帖》。后二对幅为楷书,临钟徭《宣示表》并自跋。钤有“容若”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九、《步辇图》
唐阎立本绘。立本为雍州万年人,显庆中任将作大臣,代工部尚书,后任右相,改中书令。他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此图为绢本,横副,设色。描绘唐太宗端坐在宫女所抬的步辇上,接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等人的情景。人物仪态生动,线条流利纯熟,色采浓重鲜艳而又和谐沉着。卷后有宋人章直篆书题记,另有米芾等人的观款。画幅上所钤历代印鉴中有纳兰性德收藏印章。(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隋唐五代绘画)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十、《地官出游图》
唐周昉绘。昉为京兆蓝田人,一作大梁人。相传其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十余年而艺成。擅绘人物、鬼神、花竹等。本幅为绢本,横幅,设色画。地官冕旒乘步辇,前后有男女力士导从。上有宋高宗赵构标题:“周昉地官出游”,钤双龙图印,后有鲜于枢等人的题跋。收传印记中有“成德”、“楞伽真赏”、“楞伽”、“容若书画”、“成子容若”、“容若鉴藏”、“楞伽山人”、“香界”、“花间草堂”诸印。《秘殿珠琳续编》第5著录。
十一、《墨竹图》
宋文同绘。同字与可,梓州人,皇佑进士,元丰初知湖州。以善画墨竹负盛名,据说他画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而动,不笋而成者也。”(郭若虚语)但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少。纳兰性德收得此幅尤为珍爱,其题跋云:“京师苦无竹,得此幅挂壁,恍身在潇湘淇澳间也。王子猷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知言哉。”[1]
十二、《二马图》
宋李公麟绘。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人,官至朝奉郎。擅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为王安石所推许。本幅为素绢本,横幅着色画。卷后有张友正、刘咏、紫芝道人等题跋,又有陆九龄题诗云:“神龙来自大宛西,腾踏清秋十二蹄。今日天闲多骏骨,玉门沙远草萋萋。”钤有“通志堂藏”、“见阳图书”等印,《石渠宝笈》卷5著录。
十三、《龙眠山庄图》
李公麟绘。元符三年,李公麟以病告老归龙眠山,因爱其山水,择龙眠二十胜景绘成《山庄图》,以极尽龙眠山水的无边风月表达他的归隐之意。苏轼曾为此图题跋,苏辙则作《龙眠二十咏》。此图为纸本水墨画卷,有元人柳贯、明人吴履、李东阳、董其昌、清高宗弘历等人的题识,传存印记中有楞伽、神品、成德容若、华间草堂、容若鉴藏等数枚。此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启功主编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著录。
十四、《长夏江寺图》
十五、《蓝采和图》
宋道士李得柔画。得柔字胜之,河东晋人。儿时善画,长读《庄》、《老》,喜之,遂为道士,赐号妙应。写貌甚工,落笔有生意。写神话故实,其眉目规矩,见之使人遂欲仙去。本幅为素绢本,立轴,着色画。左上方有得柔自书蓝采和传,款云:“紫虚大夫葆光殿校籍李得柔画传”。后有“靖山”印一,右下方有“紫虚清玩”半印,又有“成德”、“楞伽真赏”二印,左下方有“楞伽”、“容若鉴藏”二印。《秘殿珠琳》卷20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