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出版的《日本人印象》,封面中的陌生新娘看到摄影画册后,给我来信讲述她
的故事。她说结婚时她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那时觉得这种事不可思议。多年后,
发现咱们一些新婚夫妇也如此了。
日本人印象之一:日本姑娘只知道 BEIJING DUCK
作者的话: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救援队最早抵达灾区,投入中国的抗震抢险。尽管这只训练有素的队伍,没能从废墟中救出一位生者,但面对中国的遇难者,日本队员集体默哀的景象,让不少国人为之感动。
日本、日本人,以及中日关系恐怕是中国和中国人最关注的话题。因为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方原因,把两国和两国民众交织在一起。彼此关系之复杂多少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很早看过一本外国人写的《菊与刀》,对日本和日本人复杂性有深刻的分析。
因为彼此对待历史问题的差异,两国关系曾长期陷入低谷。近来,随着两国领导人智慧与善意的释放,随着融冰之旅、破冰之旅、暖春之旅连续展开,两国重新找到交流合作的契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很像人与人的交往,多交流、多来往,才会相知、相识、合作发展。
笔者曾多次去过日本,对日本、日本人,以及中日关系等问题较为关注,还曾发表过一些记录日本之行,反映两国民众交流关系的文章,1998年出版摄影集《日本人印象》,用纪实图片记录现代日本和日本人生活状态。
现在,我想把自己十年前拍摄的《日本人印象》摄影集中的部分图片,以及当时撰写的部分文章发表出来,以期唤起人们对日本、日本人,以及中日关系的关注和研究。请各位朋友和博友不吝指正。
2008年
1997年10月至11月,作为中国青年访日考察团的成员,我们对日本进行过一个月的访问交流,对日本和日本社会有了一些了解。但和不少日本人接触之后发现,中日两国和民众之间,特别是青年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没有了解就可能产生误解。
记得在日本枥木县访问时,根据访问行程的安排,我们每位代表团成员都有机会"民宿交流",到一位普通的日本家庭住上两三天,实地感受日本人的生活,我被安排在一位名叫柏村惠子的女士家居住。惠子女士和先生都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见到的是大女儿真弓,当时她22岁,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初次见面时,我问真弓是否了解一些中国和北京的情况。这样简单的问题,如果是问中国学生,他们肯定会倒背如流地把地理、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一股脑地端出来。真弓却说她只知道北京烤鸭(BEIJING
DUCK)和长城(GREAT
WALL),此外就是香港的武打明星李小龙。我们在日本接触的许多青年包括大学生、中学生,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是自愿申请和我们进行交流的,但是他们大多和真弓一样,对中国和中国人几乎一无所知。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80年代初,两国青年之间的交往有了重大的进展。1984年秋天,中国政府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访华期间,日本青年参观了中国2000多个工厂和学校,并同中国10多万青年组织了各种友好交流和联欢活动。此后中日青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记得1985年我刚进人大新闻系不久,在学生食堂参加了与日本青年的交流活动。那时和日本人面对面坐在一起交谈觉得很新鲜。此后,作为对中方盛情邀请的回应,日本从1987年开始,每年邀请部分中国青年到日本考察学习。
我是作为中国青年访日考察团的第十一批成员,对日本进行访问的。访问期间,我们通过学日语、听讲座、中日青年合宿交流(彼此同吃、同住,一同举办各种座谈和文娱活动)、民宿交流、参观访问等各种活动,亲身感受和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真实生活。实话实说,通过多种多样的接触和了解,我们大家普遍认为,日本人做事认真、严谨,讲究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拼搏精神,但有时有的地方又令人感到心地较为狭窄,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似乎不大一致,令人难以琢磨。
从日本回来后,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支持下,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赞助我出版了个人摄影集《日本人印象》。作为当时国内摄影记者拍摄的第一本反映现代日本人生活状态的摄影集,我的画册受到中日双方的高度评价,被列为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当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和一名中国青年访问团的成员,我只有一个愿望,要通过自己的画册,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我们也需要客观地去了解日本和日本人。(写于2001年)

点蜡烛的女人,东京。

推销员,东京。

扎辫老人,京都。

日本广播公司,东京。

柏村惠子大女儿真弓(文中提到女孩),带我参观民俗馆。

本文作者,1998年。 李明放 摄
【注】
文字:节选自《奔波在战争前线》,刘卫兵著,2001年,现代出版社;
图片:翻拍自《日本人印象》画册,刘卫兵摄影,1998年,新华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