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欲免爲形者,莫如棄世[1]。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2],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3]!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4]。夫形全精複,與天爲一[5]。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6]。形精不虧,是謂能移[7]。精而又精,反以相天[8]。
【注釋】
[1]夫欲免爲形者,莫如棄世:要想避免爲這個有形的身體操勞,不如滅念修離世法。有爲是世法,無爲是離世法,棄世是離世法。
[2]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修無爲離世則心清淨自在,無挂無累,心無挂無累則心正平等。
[3]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心正平等則處境也隨着轉變爲正而平等的了。什麽是非人我都沒有了,外境隨着內心的轉變而轉變,那麽離道就近了。
[4]遺生則精不虧:心裏不再産生念頭了,則精神就不會虧損了。虧則漏也,即是有煩惱也。
[5]夫形全精複,與天爲一:形體健全而精神不虧,精神不虧而自然複圓,則是與道爲一體,天人合一了。
[6]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天者自然也,地者能遇緣而生萬法之心也,地效法天則天人合一,道也,。道(心)遇緣而生有,則是佛家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這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這就是天地爲萬物之父母。有道者心知肚明,天地者自心一個也,道者本性也。天地相合則成體,翻譯過來即是心隨自然即是道;心若不隨自然,則“道生一,一生二,”了,這就是散則成始,繼而心動而生萬物(萬法)矣。
[7]形精不虧,是謂能移:身體和精神都無虧損,這就叫能改變原來世俗之命。
[8]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心高度虛寂,精神高度的清晰,回歸于自然大道了。
【譯文】
要想避免爲這個有形的身體操勞,不如滅念修離世法。修無爲離世則心自在,無挂無累,心無挂無累則心正平等,心正平等則外境也隨着轉變爲正而平等了,外境隨着內心的轉變而轉變,那麽離道就近了。世間之事爲何值得放棄,而心裏産生的念頭值得丟棄呢?放棄世間之事身體就不會勞累,滅掉心裏的念頭精神就不會虧損。形體健全而精神複圓,則是與道爲一體,天人合一了。天者自然也,地者能遇緣而生萬法之心也,地效法天則天人合一,道也;道(心)遇緣而生動變有,這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所以天地爲萬物之父母。天地相合則成道體,此即心隨自然即是道也;心若不隨自然,則“道散則成萬物之始也。形體和精神都無虧損,這是說能改變原來世俗之命。心高度的虛寂,精神高度的清晰,這就回歸自然大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