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至樂》篇(一)

(2025-04-12 09:36:00)
标签:

傳統文化

無為大道

心性

修行

人文/歷史

分类: 注释类:
【原文】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爲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爲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2],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爲形也亦外矣[3]。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爲形也亦疏矣[4]。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5],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爲形也亦遠亦。烈士爲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爲善矣,不足活身;以爲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6]。”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
    今俗之所爲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7],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爲誠樂矣[8],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9]。”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爲可以定是非[10]。至樂活身,唯無爲幾存[11]。請嘗試言之:天無爲以之清,地無爲以之寧,故兩無爲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12]!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13]!萬物職職,皆從無爲殖[14]。故曰天地無爲也而無不爲也[15],人也孰能得無爲哉!
 
 
    【注釋】
    [1] 至樂:何爲至樂?至樂即是真樂,永恒不變的極致之樂。至樂不是世間之樂,世間人事之樂無非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合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來。世間之樂是短暫不實而變化不定的,與它相伴的是痛苦。痛苦就象影子一樣與世間之樂相伴,無法甩掉,所以世間之樂是煩惱。若得到了世間快樂,也等於得到了世間之痛苦,快樂越大,痛苦也就越大。世樂是起心動念,即心生而來,念頭欲望所生。至樂卻相反,至樂是息心而得,即無爲之清淨心的自然本覺,這是原始本心的自然狀態。它永恒不變,它是絕對的祥和釋然安穩舒適的清淨狀態,沒有其他任何雜念感覺産生。它是清淨心的本來狀態,是永恆不變的狀態,所以是至樂。至樂不是世樂那樣有大喜大樂之情緒衝動和感情跌蕩的揪心。至樂是自心寂靜,心象一潭靜水,清澈透明。此時之心,冥冥茫茫,靜靜寂寂,活活潑潑,如如氤氤。那種安然、祥和、永恒不變的本心面貌,全然在你當下受用之中。這就是至樂。至樂其妙無比,不可思議,難以用語言表達。佛家有禪悅和法樂之說。禪悅和法樂實際就是至樂。至樂有層次,這是根據心清靜的程度不同,樂的感受層次也不同。至樂與世間快樂不同的是,世間之樂實際是煩惱,至樂的感受同時也是智慧的體現。道的真貌,性的實體,德之運用,心之逍遙遊也。
    [2]疾作:就是加班加點拼命幹之意。
    [3]其爲形也亦外矣:爲了這個形體也是向外馳求。因爲這個形體軀殼並非真我,形體有生老病死,只有短暫的幾十年。而真我,原始本心是永恒不滅的,它不生不死,不來不去。所以不要認爲這個形體軀殼就是我,它只不過是我的一個軀殼而已,就像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不能說衣服是我。只有主宰這個形體的才是。也非意識,是産生意識的原始之母。原始本心,才是真正的我,但它並無“我”的意識,它原本未動,清靜無爲。如果它有了“我”的念頭,它便生起了意識,這就是“生”。本我是寂滅。這才是道,人們說的大道。
    [4]疏矣:即遠矣。   
    [5]惛惛:糊塗。
    [6]忠諫不聽,蹲循勿爭:如果忠諫不被採納,遵循修道人不諍的原則,無需再爭論,由他去吧。
    [7]誙誙然:爭先恐後之意。
    [8]吾以無爲誠樂矣:我以自心清淨無爲才是真樂矣。
    [9]至樂無樂,至譽無譽:至精至誠無上永恒的真樂並無世人的那種快感衝動刺激之樂,至高無上的榮譽,並非世人那種名聞之虛榮心,而是息心清淨,不生一念,保持無爲狀態。
    [10]無爲可以定是非:無爲即心裏清淨,不生念頭,不分別、不執著。凡分別、執著即爲是非。所以無爲可以定是非。
    [11]至樂活身,唯無爲幾存:只有至樂才真正對自身有益。唯有無爲才能得到至樂。
    [12]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恍兮惚兮,大道無念,無從出與不出。
    [13]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惚兮恍兮,大道清淨,無從有象無象。[12][13]皆是定中的狀態與境界,入定心清淨下來,不生一念,無念無住時即用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來形容。如在定中有景象出現,無論是何景象,皆爲幻象,是自心産生的幻象,說明心裏還不清淨,還有念頭。因爲真心是無形無象的。《金剛經》雲:凡是有象皆虛妄。
    [14]萬物職職,皆從無爲殖:蕓蕓衆生,皆從無爲之道繁衍生息。
    [15]故曰天地無爲也而無不爲也:所以說天地是無爲而無不爲的。
 
 
    【譯文】
    天下有沒有永恒不變滅的,永遠不變的,最美妙、最圓滿、最高無上的快樂?有沒有真正的活身之道?現在應該怎麽去做?依據什麽?怎麽回避?怎麽相處?怎麽從就?怎麽舍去?怎麽歡樂?怎麽厭惡?
    天下之所尊崇的,是富有、尊貴、長壽、善名;所喜歡的,是身體平安健康,飲食豐厚,服飾華美,貌若天人,音聲悅耳;所鄙下的,是貧窮、卑賤、夭折、惡名;所痛苦的,是身體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衣服破爛,眼看不到美色,耳聽不到悅耳之聲;若是得不到這些,則大爲煩惱、痛苦、憂愁、恐懼。如此被形體所奴役,真愚癡啊!
    富有的人,吃苦耐勞,拼命賺錢,錢財越積越多,而沒有去充分享受,這樣做來,對待這個身體,是在向外追求啊。高貴的人,夜以繼日,腦子時刻都在考慮事情處理得恰當與否。這樣對身體來說,其道亦遠矣。人一生下來,便與憂慮一起降臨。長壽者,老來糊塗,天天憂慮,爲什麽還不死,這是何苦呢!憂什麽!這樣對這個形體來說,其道也差遠了。忠烈之士爲天下人稱道,卻沒有保住性命。我不知道這種善是真善呢?還是真的不善呢?如果認爲這是善,又不能保住性命;如果認爲這是不善,卻救活了別人。所以說:“如果忠諫不被採納,就遵循修道人無諍的原則,無需再爭論,由他去吧。”過去伍子胥因忠諫強諍而慘遭刑戮,如果他不諍諫,他就不會成名。這樣看來,到底是有善還是沒有善啊?
    現在世俗之所爲及其所樂,我不知道這個樂是否果真是樂啊?還是果真不是樂?我看世俗中的這個快樂,人們都成群追逐,爭先恐後,又象不得已而爲之,而大家都說很快樂的,我沒有感到快樂的也沒有感到不快樂。果真有快樂嗎?還是沒有快樂?我以清淨無爲爲真快樂啊,這又是世俗人認爲的大苦。所以說:“至精至誠無上永恒的真樂並無世俗人的那種快感衝動刺激之樂。至高無上的榮譽,並非世俗人的那種名聞之虛榮心,而是息心清淨,不生一念,保持無爲狀態。
    天下的是非結果是無法確定的。誠然這樣,清淨無爲是可以定是非的。永恒不滅,無上美妙圓滿的至樂才是對自己的身體有益的。唯有無爲才能得到至樂。請讓我嘗試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天無爲自然是既清且明,地無爲自然是且安既寧,天地兩無爲相合,萬物皆欣欣向榮自然化生。恍兮惚兮,大道清淨無爲,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哪有什麽出與生!惚兮恍兮,大道寂寂空空,恒古以來,道法自然,哪有什麽萬象更新。蕓蕓衆生,皆從無爲之道繁衍生息。因此說,天地本來無爲而又無不爲的。人怎麽才能得到無爲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