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賤而不可不任者[1],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2],民也;匿而不可不爲者[3],事也;粗而不可不陳者[4],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5],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6],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7],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8],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9],道也;神而不可不爲者[10],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11],成於德而不累[12],出於道而不謀[13],會於仁而不恃[14],薄於義而不積[15],應於禮而不諱[16],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爲也,而不可不爲。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17];不明於道者,悲夫!
【注釋】
[1]任:用。
[2]因:接承。
[3]匿:藏,隱蔽。
[4]陳:文裏指陳設、設施。
[5]遠:文裏指離道遠。居:遵守。
[6]親:至親。廣:廣而擴之。
[7]積:彙聚。
[8]高:不世俗。
[9]一:即道。道是體,一是用,德是相。三者實爲一體不可分也。因傳法的方便故分名之。
[10]神:神是德之自然功用能力,是人本具的原始本心的智慧體現。是不可思議的道體的附屬能力。
[11]不助:指心無爲,心無勞作念。
[12]不累:累指積累,不累是沒有積功累德之心。
[13]不謀:不計較,無念。
[14]不恃:不自以為是。
[15]不積:積為在意,不積即不在意。
[16]不諱:不忌諱。
[17]無自而可:無有是處。
【譯文】
雖然卑賤而又不得不用者,物也;雖然卑微而又不得不去順應者,民衆也;雖然結果隱而不明而又不得不去做者,事也;雖然粗而不爽而又不得不實施者,法度也;雖然離道遠而又不得不去居守者,義也;雖然親乃眷屬而言而有不得不視天下人都親者,仁也;雖然節操而又不得不過重者,禮也;雖處中道不偏不依而又不得不順世之言謂之高者,德也;心不動爲一而又不得不順世而易者,道也;心神抱一無爲而又不可不爲者,自然也。因而聖人隨順自然而心無爲,圓滿德能而沒有積功累德之心,萬法皆出於道而心不生念,行爲都集中表現出仁而心卻無此想,近於義而心卻不在意,應用於禮而並不忌諱,接受於事並不推辭,遵守法律制度心行一點不亂,依靠百姓而心裏並不輕賤之,因事處於物而心不必回避。物者雖然心應不爲所動,而又不可不爲。不明了天道者,不能圓成本具之德;不通於道者,無有是處;不明了道者,悲哀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