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1]。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2];一而不黨[3],命曰天放[4]。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5],其視顛顛[6]。當是時也,山無蹊隧[7],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8],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9]!同乎無知,其德不離[10];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11],蹩躠爲仁,踶跂爲義[12],而天下始疑矣[13];澶漫爲樂[14],摘僻爲禮[15],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爲犧尊[16]!白玉不毀,孰爲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17]!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朴以爲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18]。
(請廣大讀者注意,此篇《馬蹄》的作者不懂道,也并非是崇拜莊子的後學,這篇文章被安插進《莊子》(也就是《南華經》)里,對《莊子》(《南華經》)起了非常大的破壞作用,這是一篇亂道又亂世的文章,我在這裡特別指出,此文原本不屬於《莊子》所有,是在古代時就被人加進來的,這《馬蹄》的作用就是以亂《莊子》的清淨無為之大道)
【註釋】
[1]意:見解,認爲。
[2]同德:共同的德性。
[3]一而不黨:指心歸無爲而不交朋結友。
[4]天放:文中指自然放任。
[5]填填:慢條斯理的樣子。
[6]顛顛:專注。
[7]蹊隧:通道。
[8]至德之世:道德圓滿之世。
[9]惡乎知君子小人哉:怎麽會知道還有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啊。
[10]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就跟無知一樣,但不失其德性。
[11]聖人:文中指堯、舜。
[12]蹩躠(音別瀉):困難地、彆彆扭扭地。踶跂(音滴奇):艱難費勁之意。
[13]疑:惑亂。
[14]澶(音禪)漫:散漫。
[15]摘僻:煩瑣。
[16]犧尊:酒器。
[17]道德不廢,安取仁義:道德不廢棄,怎麽會取用仁義。
[18]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毀掉道德以便採用仁義,這是聖人的過錯啊。
【譯文】
我認爲會治理天下的不是這樣。世民有常性,織布而衣,耕種而食,這是人共同的德性;心純一而不偏私,這就叫自然放任。因此道德圓滿之世,人們的行爲安然隨和,目光誠實認真。在那個時代,山裏無蹊徑通道,水上無舟船橋梁;人與萬物生靈,居處相連;禽獸成群,草木茂盛。因而禽獸可以牽系著玩,鳥鵲之窩巢可以隨便攀援窺視。
那道德圓滿之世,人與禽獸混雜居住,人類與萬物融爲一體,怎麽會知道還有君子與小人的區分啊!這時的人跟無知一樣,但不失其德性;跟沒有欲望一樣,這就是敦厚樸實。敦厚樸實而人民的本性就不會喪失。到了聖人出現的時代,困難地、彆彆扭扭地爲仁,艱難費勁地爲義,天下便開始惑亂了;散漫爲樂,煩瑣爲禮,天下便開始有了上下尊卑之區別。因而,天然的樹木不砍伐,怎麽會有酒器!白玉不毀壞,怎麽會有珪璋!道德不廢棄,怎麽會取用仁義!本性和常情不偏離,怎麽會用禮樂!五色不亂,怎麽會有斑斕的文彩!五聲不亂,怎麽會應六律!砍伐樹木來做器具,這是工匠之罪過;毀壞道德來倡導仁義,這是聖人的過錯啊。
(馬蹄這篇文章非莊周的後學所作,本文文理拖遝,辭句累贅,立意偏激,而且處處都表現出知見不明以至於遣詞不當。如:“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本文作者是個沒有見道而根本就不懂道的人,偏執於非道爲道。很明顯,作者並非是修道之人,從修道者那裏揀來幾個語言文字上的術語,於是便大罵起仁義,大罵起聖人來了。這樣偏激的心,就是把道擺在他面前,他也不知爲何物。道雖不爲仁義,但不反對仁義;道是清淨心,不爲善,也不爲惡,它沒有善惡之念。聖人是得道圓滿、大徹大悟之人。聖人在世間無爲而無不爲,隨順大衆行善而心不存善念,完全圓滿的清淨無爲,作者如此抨擊得道的聖人,豈不是把自己擺在聖人的對立面去了。作者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此乃原始社會之前的蠻荒時期也,這是未開化時人獸不分的與禽獸同居時代,在作者的眼裏是至德之世。殊不知,大道就在當下,至德就是我們當下這個原始本心,不管在何時,不管在何地,息心便是。如果把人獸不分的野蠻時期當成至德之世,豈不是大道早已遠離我們人類了,此等知見的文章怎麽會成爲《莊子》中的一篇?怎麽會成爲《南華經》中指導學道者修行的道之指南?至德與仁義無關,至德乃無爲、無相,乃清淨心之智慧德能。因而它不爲仁義,也不反對仁義。因爲反對仁義就是站在了仁義的對立面,而成不仁不義之徒了。這是二元對立的兩邊,反對與提倡都是心在動,心在起作用。而無爲則是不起心動念,至德當然是心無念頭,保持清淨心。至德,我們隨時都可獲得,隨時隨地,只要我們當下息心便得。因爲至德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大道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我們只需要恢復。怎樣恢復?佛經講得很透,《道德經》也講得很透。《莊子》中莊周本人所作的《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和《至樂》、《達生》篇都講得很透。此《馬蹄》篇卻不懂道而亂指道。它會起到以盲導盲的作用。敬請讀這篇文章的諸君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