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無爲名屍[1],無爲謀府[2],無爲事任[3],無爲知主[4]。體盡無窮[5],而遊無朕[6],盡其所受乎天[7],而無見得[8],亦虛而已[9]。至人之用心若鏡[10]。不將不迎[11],應而不藏[12],故能勝物而不傷[13]。
【注釋】
[1]無爲名屍:心中無我,無知見,不分別,不執著,無念,無住爲無爲,這是清淨心之用,清淨心是體。一切隨順自然,隨順衆生,這是真正得道之人才能這樣。所以無爲名屍,屍者指無主之空位也,(屍的本意是靈魂離開後留下的軀體,先秦以前的修道人常用屍來形容能熄心滅念,有無為之心的修道人)。
[2]無爲謀府:不耍心計。府乃指心府。
[3]無爲事任:不謀事。因謀事,耍心計都是世俗之有爲法,不能見道。
[4]無爲知主:萬事無求,就連修道人所要修的道也不要産生有求之心。有求則是念頭,是有爲法,一切放下,把我放下,把道放下,什麽也不求,讓心真徹底清淨下來,這就是道。什麽智慧、道德、主宰這些思維意識統統都是原始本心的障礙。這些都是文字、言語、念頭、名相,與實質無關。實質是沒有這些東些,實質是清淨心。真正能無為了,也就是心真的清淨了,我們的本來面目——原始本心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就明白了。
[5]體盡無窮:體是本體之體,體、相、用之體。道是體,空是相,無爲是用。這裏的體指道之本體,原始本心,即清淨心。盡,是空去念頭,放下一切之意,只有念頭盡了,腦子裏一切思維、分別、執著都放下了,心才能真正恢復原始本來的狀態。無窮則是親證道體之後,如何保任,這是實在功夫。有了清淨心,必須保持住它,而又要不能有保任之念頭。所以見道之後才是真修,所以無爲是用。心要無念、無住,兩邊不落,讓心處於逍遙遊之狀態,心不要有落點,茫茫然隨波去,渺渺兮無窮極。這就是體盡無窮。
[6]而遊無朕:心處在清淨無爲之逍遙遊時,是絕對沒有“我”之相關的一切念頭的。朕:在秦始皇之前是指“我”,秦始皇之後才被皇帝專用。
[7]盡其所受乎天:順其自然,安分度日。
[8]而無見得:道體本空,《道德經》曰:“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若說有得,此爲世學非是修道。若是修道,須是爲道日損。損什麽?損就是減少,減掉我,減掉知見、念頭,使心靜止寂滅下來。這才是修道。不是那些世俗小說中說的什麽煉丹、煉氣、符咒等等佐道旁門,心外求法是永遠不知“道”爲何物的,這是用沙在煮飯,沙永遠也成不了飯。
[9]亦虛而已:道就是自心虛寂,空相,心無落處,無始以來是這樣,無終以後也是這樣而已。
[10]至人之用心若鏡:得道了的至人心情淨如明鏡,能照亮一切,生一切智慧。
[11]不將不迎:得道之至人對世間一切事物,隨順自然,不拒也不求。
[12]應而不藏:真誠心以應世。不藏:不蓄私,不矯飾,不掩蓋。
[13]故能勝物而不傷:因而用這種無爲之心以處萬物,而道心不虧矣。這即是無爲而無不爲。
【譯文】
無爲心則虛空,不耍心計,不謀事,不當智慧之主,心淨則道顯,逍遙遊矣,茫茫然隨波去,渺渺兮無窮極。逍遙遊時本無我,順其自然,安分度日,道體本空,無得曰正,實在是空中之空而已。得道了的至人,心若鏡智是他的功用。對世事順其自然,不拒也不求,誠心應世而不蓄私,因而能處萬物而道心不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