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盜蹠》篇(二)

(2018-10-13 01:53:20)
标签:

人文歷史

心性

修行

無為大道

傳統文化

杂谈

分类: 注释类:

    【原文】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1]:“盍不爲行[2]?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3],則夫士之爲行,不可一日不爲乎!”
    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4]。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爲行,抱其天乎[5]!”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6],汝行如桀、紂,則有怍色[7],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仲尼、墨翟,窮爲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8],稱不足者,士誠貴也。故勢爲天子,未必貴也;窮爲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爲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9],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10]!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爲首,不成者爲尾。’”
    子張曰:“子不爲行,即將疏戚無倫[11],貴賤無義[12],長幼無序。五紀六位[13],將何以爲別乎?”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14],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爲適[15],周公殺兄[16],長幼有序乎?儒者僞辭,墨者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且子正爲名[17],我正爲利[18]。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臨於道[19]。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20]:‘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爲而殉其所不爲,則一也。’故曰,無爲小人,反殉而天[21];無爲君子,從天之理[22]。若枉若直,相而天極[23];面觀四方,與時消息[24]。若是若非,執而圓機[25];獨成而意[26],與道徘徊[27]。無轉而行[28],無成而義[29],將失而所爲[30]。無赴而富[31],無殉而成[32],將棄而天[33]。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34],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幹[35],申子不自理[36],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37],匡子不見父[38],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爲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39],離其患也[40]。”


    【注釋】
    [1]子張:(西元前503年——?)春秋時陳國人。顓孫氏,名師。孔子學生。提出“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的理論觀點,並主張“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滿苟得:作者虛擬的人名。
    [2]盍不爲行:盍(音河),意爲何不。行:儒家修身之意,此乃世法中品行之行。此句意思是:爲何不在自己的品行上下功夫。
    [3]心:這乃儒家講的本性,是世法中起心動念之心,就是世俗之心,非無爲之清淨心。
    [4]顯:即名聞,顯赫,揚名。
    [5]抱其天乎:心不多思,一切順其自然。
    [6]臧聚:聚集在自己身邊的衆多有才能之士。
    [7]怍(音作)色:慚愧而臉變色,有怒狀。
    [8]則變容易色:面容突起興奮喜色之狀。
    [9]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口頭上表示鄙之,實際行動上卻卑恭順從。
    [10]不亦拂乎:不是很矛盾麽。
    [11]疏戚無倫:即親疏混亂之意。
    [12]貴賤無義:即貴賤不分,貴和賤沒有實際意義了。
    [13]五紀六位:五紀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爲五倫,也稱五常。六位:即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
    [14]舜流母弟:撰文者認爲舜以分封爲名,將同母兄弟分封在異地,就是流放。
    [15]王季爲適:即王季繼承了君位。撰文者認爲王季繼承了君位是因爲周太王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君位的傳統,將君位傳給小兒子王季。
    [16]周公殺兄:周武王滅商紂後,不久周武王死,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周武王的另三個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殘部和東方的除、奄等進行叛亂。周公率兵東征,平定叛亂。這便是本文作者所說的周公殺兄。
    [17]且子正爲名:你以求名爲正理。
    [18]我正爲利:我的正理是求利。
    [19]不順於理,不臨於道:不合符於理,也與道不沾邊。
    [20]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我曾經與你在無約面前爭論時說。無約:乃虛擬之人名。
    [21]無爲小人,反殉而天:放下小人那種追逐財利之心,回歸於原始的自然天性。
    [22]無爲君子,從天之理:放下君子那種追逐名聞之心,隨順於自然天理。
    [23]若枉若直,相而天極:不管是曲還是直,遵循於自然規律。
    [24]與時消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25]執而圓機:把握住圓融的樞機。
    [26]獨成而意:指獨自有了與世不同的見解。
    [27]與道徘徊:即指遨遊於無爲大道。
    [28]無轉而行:不用心思而品行自正。(這是指無爲而無不爲之功用。)
    [29]無成而義:心不動念而成仁義。
    [30]將失而所爲:在別人看來利和益在受損失,而這恰恰是在成就自己的道德與品行。
    [31]無赴而富:心不著意,自然富足。
    [32]無殉而成:心不追逐自然而成。
    [33]將棄而天:放下世俗中一切觀念,自然回歸於無爲大道。
    [34]直躬證父:直躬(人名)證實父親偷了別人的羊。
    [35]鮑子:即鮑焦。
    [36]申子:即申徒狄。
    [37]孔子不見母:指孔子周遊列國,因長期在外,其母臨終時也未能見上孔子一面。
    [38]匡子不見父:匡子姓匡名章,齊國人,因勸諫父親而被趕出家門,終身不見其父。
    [39]故服其殃:所以才遭受禍殃。
    [40]離:即罹,罹難,遭難之意。


    【譯文】
    子張問滿苟得說:“爲何不在自己的品行上下工夫?品行不好則受不到信任,受不到信任則不會被任用,沒有被任用就不能得利。因而從名和利上細察,而義才是真正的根本。縱然放棄名利,從人的本性上來說,士人的品行修養,也不可一日不講仁義呀!”
    滿苟得說:“無恥辱之心者富有,信任廣者顯著。大凡名利大的,幾乎都是既無恥而又名氣大的。因而從名和利上細察,信任才是真正的根本。若是放棄名利,回歸於清淨自然之本性,對於士人的道德品行來說,唯以守心滅念,一切隨於自然啊!”
    子張說:“從前夏桀、商紂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如果現在對聚集在身邊的隨從說,你的品行就跟夏桀、商紂一樣,那他一定面帶羞慚,並顯露出怒容。並有不服的氣色表露出來。可見這種品行就連處於低下的小人也是鄙視的。仲尼、墨翟,雖然身爲平民,窮困一生,如果現在對宰相說,你的品行就跟仲尼、墨翟一樣,那他一定容貌瞬間變爲興奮,有喜色,還會謙稱自己還差得很遠,可見這種品行是士人最爲推崇的。所以竟管權勢如天子,未必就是真正的貴;雖然身爲平民,窮困一生,未必就低賤;貴賤之分,是在於品行的善與惡,美與醜上面。”
    滿苟得說:“小盜者有刑罰拘捕,大盜者卻當諸侯,諸侯的門下,仁義之士彙聚之所。從前齊桓公殺兄納嫂,而管仲卻去做他的臣下以相輔;田成子殺君竊國,而孔子卻接受他的幣禮,口頭上表示鄙視,行動上卻卑恭順從,言與行在心中相互不一致,這不是相互矛盾嗎!因而《書》說:‘誰惡誰美?成功者爲頭,不成功者爲尾。’”
    子張說:“你不願在品行上下功夫,在認識上親疏將混亂無倫,貴賤混淆不分,長幼無序,五紀六位,將怎麽分別啊?”
    滿苟得說:“堯帝殺長子,舜帝流放同母之弟,親疏有倫嗎?商湯放逐夏桀,武王滅殺商紂,貴賤有義嗎?王季越兄繼位,周公殺兄,長幼有序嗎?儒者虛言僞辭,墨者廣播兼愛,五紀六位有分別嗎?而且你求名是正理,我求利是正理。名和利的實質,既不符合於理,與道也不沾邊。我曾經與你在無約面前爭論時說:‘小人寧爲財死,君子願爲名亡,雖然他們變情易性,各自不同,但在捨棄本應該保持的本性而去追逐名利方面,則是一致的。’所以說,放下小人那種追逐財利之心,回歸於原始的自然天性;放下君子那種追逐名聲之心,隨順於自然天理。是曲是直,一概遵循於自然規律;眼下周圍四方,一切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管他是也好,非也好,關鍵是把握住圓融的樞機。獨自有了自己正確的判斷,這樣便可與道並行而遨遊。在這種情況下,便可不用心思而品行自正,心不動念而成仁義,在別人看來利和益在不斷地減少損失,而這恰恰是在成就自己的道德與品行。心不著意,自然富足;心不追逐,自然而成;放下一切世俗觀念,自然回歸於天然大道。比幹被剖心,子胥被挖眼,這就是忠的禍患;直躬證實父親偷羊,尾生被淹死,這就是信的禍患;鮑焦抱木而死,申徒狄自沉於河,這就是廉的禍害;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這就是義造成的。這些都是世間前代相傳,後世所議論,認爲作爲士者應該正言,正行,所以才受其殃災,遭其禍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