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如是說》之《刻意》篇之二 中和道人注釋
(2014-06-14 19:35:40)
标签:
人文/歷史心性修行无为大道傳統文化 |
分类: 注释类: |
【原文】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1]。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2],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3]。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4],其死也物化[5];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6];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7],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8]。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9]。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10];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德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11],虛之至也;不與物交,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
【注釋】
[1]平:指清淨、平等、無分別之意。質:實質。
[2]休休焉:不執著一切,萬事都無我,萬事都放下,萬事都隨其自然,即無為。
[3]德全:即無漏。智慧德能圓滿。神不虧:心裏清淨無煩惱。
[4]天行:道家玄理性名詞術語。《陰符經》有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裡的解釋天行,即執天道而行,法其自然的意思。(實際上這句“執天之行”“并不是無為法,而是有為法,執乃執著也,心有著即執,有著有執,而非法其自然也。)
[5]物化:生老病死隨自然而演化,這叫物化。
[6]同波:與大眾和其光同其塵,即隨順大眾的意思。。
[7]去知與故:放下知見與習氣。
[8]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生在這世間就像水動產生的浪花與泡沫浮塵一樣,死了就象水安靜下來清澈而平靜。
[9]不罷:不疲憊。
[10]德之邪也:邪爲不正。德之邪也即非德也。
[11]忤:不順從。
【譯文】
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爲,這是自然大道之本來清淨的狀態標準和大道德能之實質。
所以說:聖人不刻意,萬事都放下,一切隨緣,則一切都那麽清淨簡單,清淨簡單則恬淡虛無。清淨簡單恬淡虛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因而其道德圓滿而心裏清淨無煩惱。
所以說:聖人之出世是依道而行,法其自然,應世而生,其死也隨自然而演化,順時而滅;靜與陰同德,動與陽同屬一類;心裏不裝福,心裏不藏禍;萬事隨順,遇感而後應,被迫而後動,遇事不得已而後應之。放下知見與習氣,遵循自然大道之清淨無爲之真諦。因而沒有天災,無外物之牽累,無人我是非,也無鬼怪之責難。其生若水動而生起的浪花與泡沫,其死若靜水清澈而平靜。不思慮,不預謀。智慧之光顯現而不炫耀,誠信而無須因期約,其睡不會做夢,醒來也清淨無憂。其心神清淨純潔,其魂魄也不疲憊。虛無恬淡,合乎自然道德。
所以說:心中有悲傷和快樂者,非德也;心有喜怒,無爲之道便有了過患;心有好惡,清淨之德便喪失了。因而心沒有憂和樂,是德之至純;心守一而不變,是清淨之極至;對萬事萬物無沒有不順,虛寂到了極至;心不爲外物牽動,恬淡到了極至;心對一切無所違逆,純粹到了極至。
所以說:形體勞頓而不休息就會出現毛病,精神專注而無休止則會疲勞,疲勞發展下去便會精神枯竭。水的特性,不混雜則清,不攪動則平;堵塞而不使之流動,亦不能使之清。這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
所以說:精純而不夾雜,心清靜歸一而不生念,恬淡無爲,若動也是順應自然,此乃守心養神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