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侠客游记】
登郁孤台记
作者:周慎宝(济南)
九月五日的上午,阳光带着初秋的温柔,洒在身上惬意非常。我与夫人相伴,踏入了郁孤台所在的园子。郁孤台,就建在江西省赣州市区北部海拔一百三十一米的贺兰山顶。它始建年代就像一个久远的谜,藏在岁月的深处。唐代时,赣州刺史李勉曾登台北望,将台更名为“望阙”,不过最终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它还是以“郁孤台”之名流传于世。
我们从东门入园,沿着石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每一步台阶都仿佛是时光的刻度,引导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不一会儿,三层十七米高的古楼阁便矗立在眼前,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从东面门庭处仰望郁孤台,一层前有八根柱子稳稳地立着,二、三层呈台形拔高,每层都有红柱撑托着层顶。四角飞檐挑角,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之感。四周柱子之上都有两根方木横梁,上下两梁之间是雕工精美的透花木灵板,风儿轻轻吹过,它们仿佛在迎风散气,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一层四周有四十块木灵竖板,组成了屏风式木墙。立柱与木墙皆呈枣红色,庄重而又典雅,让人不禁心生敬畏。门庭两侧四柱上挂着黑底金字木板对联,后两柱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李真的手笔,寥寥数字,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历史沧桑和天地情怀。二层迎面上刊挂着黑底金字横匾,“郁孤台”三个行书大字醒目生辉,落款为舒同所书,笔力雄浑,仿佛将郁孤台的神韵都融入了这三个字中。三层楼的每层上方柱间有三段横梁,分别绘有金色二龙戏球图案,龙图两端绘有兰绿白三色相间的牡丹形云纹,美观大方,尽显皇家气象。
走进楼内,一楼前庭四梁八柱撑托着白色平顶,灰色方形金砖铺地,显得格外宽敞明亮。迎面挂着黑底金字横板,上面书写着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写者为江泽民同志。两侧柱子上配有长联,黑底白字,上联与下联均为李真所书。大庭左右两墙挂着山水画和征战人物画,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前大庭右后角侧门进入后庭,有两扇后门,紧贴后门左侧是上二楼的木质扶梯,一米宽的台阶,每一步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二楼呈正方形,不分前后庭。在中间十六根红柱与花灵木墙围成的中庭,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外是相通的廊道,一米多宽。廊道外半墙与楼的外主体是一体,半墙下是绿色琉璃瓦层顶,坡度较大,出厦,四个棱分别挑出一道脊,挑脊末端挑角有绿色龙尾脊头,仿佛是守护着郁孤台的神兽。二楼中屋挂着郭沫若《登郁孤台》诗匾,与一楼诗匾形制略小。立于二楼北廊外望,有粗大国槐与楼同高,仿佛是郁孤台的忠实伙伴。东望是进园的台阶,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南望,古木参天,掩映着从南台阶入园来的蓝色琉璃瓦门楼。刚到赣州当晚进园时,我就看到门楼上写着“贺兰山”三个大字。西望,高高的辛弃疾石雕像面西而立,头挽发髻,着长衫,手抚剑柄,与楼东面雕像一致。遥望西北方向,章江与贡江在此相汇形成赣江源头,一座如虹大桥横卧赣江上,远山、大桥、蓝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景图。
沿着楼梯来到楼的顶层,中屋与廊道布局与二楼相同。正面挂着“远观”横匾,凭栏西望,宋代古城墙如长城般环绕,城墙外绿色江水如护城河般漾波。江的外面远山起伏,绵延四周,成为天然屏障。凭栏南望,江边高楼林立;东望,城区蒙蒙;北望,青瓦起脊的古建群错落有致,那是宋潮不夜城所在街巷,那里有四贤坊、军门楼和蒋氏故居。夜幕落下,到处灯火辉煌,游人川流不息,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历代名人雅士为这里的环境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诗联墨迹。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其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了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也从此名扬天下。这首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赣江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最后,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今登郁孤台,再品辛老词,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郁孤台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2025年9月5日写于赣州
【作者简介】周慎宝,山东济南钢城人,知名作家画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