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调控长效机制房地产税逻辑拉动经济 |
世纪交汇那个时间段,中国挣脱了几十年计划经济资源短缺的折磨,随后开始饱尝生产过剩。用住宅产业拉动经济成为现实的产业政策,这一政策让中国收获了经济快速发展十几年的成果。我想因为泡沫呼吁此起彼伏、房价持续走高之民怨两个问题,产生了巨大压力与惶恐,让政府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中举足无措,对房地产频繁调控,平均两年一次的频率应该是经济史上的空前绝后。
除了调控频率以外,就是调控几乎都失准无效,房价几乎成为脱缰野马难以把控,在这个过程中,调控力度越来越强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调控无效,不知是哪一天、是谁突然发明了一个词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其含义是以往调控之所以无效,使用的都是临时性手段,调控需要长效机制。
这很显然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相信在制定调控措施的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临时性手段和长效机制的界定。
中国是个很蒙昧的社会,其表象是在不明确事情含义、不能界定概念的前提下,广泛认可、使用这个概念。没有人给长效机制界定过定义,社会应该也不清楚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效机制很快就深入人心,它符合人们虚空化理性主义渴慕。本应该背负这种社会责任的学者,他们也没有给出长效机制定义,但成为使用这个概念的主力军。
不知是哪一天、是谁突然把长效机制与房地产税链接在一起,认为长效机制就是房地产税。提出征收房地产税的人开始传扬房价上涨主要原因是炒房,如果征收房地产税会遏制炒房,从而让房价降低。
后来,社会基本取得共识:房地产税没有降低房价的功能,实现限购让炒房空间很小的京沪两市,房价仍然大幅度上升。但中国的现实就是那么诡异,面对上述现实与逻辑,社会却牢牢坐实了房地产税是长效机制的意识。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在争议房地产税的合法、合理性,而目前社会大有征收房地产顺理成章的意识。
这样的窘境不仅是逻辑上的惊愕,让税收过于随意,这意识落后世界主流一个世纪。
实际上,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还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匮缺,就是房地产的发展目标与模式。这个中国房地产的出生,其目的是拉动经济发展,缺乏发展目标与模式,如商品房应该怎么搞、保障房应该怎么搞、租赁市场应该怎么建都没有,这样的基础性目标与模式都让位给房地产的经济拉动效果。
很显然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平台上,根本谈不上长效机制,谈了一定是扭曲。
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太容易藏污纳垢了,它就这样陷入了房地产税成为长效机制唯一的陷阱,仿佛是一杯藏好的毒。中国的税负已经很重了,减税才应该是主旋律,房地产税缺乏法理、伦理基础(作为持有税种,中国房地产产权人并未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是政府,房地产增值主要体现在土地上,政府才应该是纳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