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革是极端年代,那个年代讲究“阶级斗争为纲”,凡是进行阶级分析,实际上在文革以前,中国就很革命地泛政治化,凡事都要从政治角度考量。
这是一段历史,他会留下深刻的影响,即使我们批判、否定了文革,这种影响会也会上升到理念、思维方式,因为没有和具体的事情联系,我们或许会浑然不觉影响。
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泛主义”。
地震捐款,要“泛道德”。捐款要单纯,就是因为地震那里的人遭遇困境,不应该因为捐款对那里的人附加道德要求,因为一次地震或者别的什么灾难,受难的群体或许在某个比较短的特别时间,有特别让人感动的行为,但这不是常态,那里的人不会因为这个事件就一定怎么样了,对那里的民众附加道德要求,不是什么好事,媒体过分渲染一些事情也不会是什么好果子,这是宣传机构的恶习。
学会平静、宽容和单纯才是更好的做法。
对于房子问题,我们可看到了相当多的泛政治化解读,动辄就是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把问题复杂化和尖锐化,经常看到要你死我活的劲头。
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是经济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既得利益,也都因此产生相应的看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这是一个单纯的事情。所以社会要有均衡机制,任何一个阶层的利益都应当被约束,相互妥协的方案往往是最恰当的东西,和谐世界是共生而不是谁要打到谁。
如果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产生仇视、尖锐、斗争等很极端的东西,不仅影响社会安定和安详,也不能解决问题。希望中国学会单纯,逐渐告别带有偏狭宗派主义的泛滥情绪,“泛主义”是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最大拦阻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