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传统的广州国际女足四国邀请赛在有限的球迷期盼和有限的媒体关注中顽强的拉开了战幕。此次比赛的关注点是新帅伊丽莎白在大赛中的调度、指挥能力及对球队的改造和引导方面有没有让人看到新意和希望。
2比0胜芬兰从结果来看是个不错的开头,但球队在比赛中的表现就本质而言没有大的变化。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伊丽莎白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几乎都是在用来尽可能的了解球员,通过招募球员确定能构造和完成她战术的人,
其次,将她对足球的理解灌输给球员。所以,平时训练中的停顿,讲解很多也是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这支球队仍然是在伊丽莎白的观察和组建中。在此我愿意提供自己的一点建议,希望能有用于球队的发展中。
在我保留的过去的训练比赛日志上,多篇的战术课记录中,记载了陈成达指导(国际讲师)给我们授课时阐述和强调的对当时球队战术构造的理念。今天我就谈谈其中的一点---中场的战术。中场的战术有两种:
一种是以简洁、快速的短传为基础形成区域性的以多(我方多)打少(对方少)局面,以达到撕开对方的纵向防守,将进攻推进到前场,将球传到我们的进攻点---边线,在那里完成我们的进攻。战术的要求是:在中场局部地区的球员要靠近(准备接应);传球尽量传脚下(要有准确性)。传出球后继续寻找空挡再接应。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三、四个球员完成。这个短传、区域性的战术强调的是时间。
第二种方法是建立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当区域性的短传没有达到纵向推进进攻的目的,或想有意吸引对方的兵力和注意力在一方时,此时可利用有目的的,准确的长传转移的方法,进行横向突破。我印象深刻的是刘爱玲特别擅长作此类的长传转移的调度。她对比赛的阅读能力和长传的准确度常常令我赞叹不止。当然,这是中场战术的一个主要框架,还有针对具体球队和情景的。如对于弱队常采用的密集防守(半场内)时,我们的中场战术会有所调整。还有打快速反击时的中场战术等等。
中国女足过去的成功不仅仅有一些客观的因素(专业体制,搞女足时间比较早、比较长),还有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构架的成功。我觉得研究一下这些对于女足的发展方向具有实际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