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宓卓酒圈网创始人
宓卓酒圈网创始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75,684
  • 关注人气:3,8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2020-05-29 10:05:34)
标签:

宓卓

宓卓文明六论

文明六论

分类: 葡萄酒新闻
     我们不能把不同种族之间一般规模的冲突都上升到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层面,文明之间是否发生了有效冲突,要看冲突的后果,只有特定种族在相互冲突后发生了以下五个变化中的一到两项标志性事件,才可以认为是文明之间有过理论意义上的正式冲突。
      1、不同文明之间地理边界的改变。
      2、文明主体民族语言文字的改变。
      3、文明主体民族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通婚)。
      4、文明主体民族宗教信仰的改变。
      5、基于上述变化的原民族生活习性、价值观的改变。

      基于以上5个标志 ,印度文明可以说从未和中华文明发生过冲突。其重要原因当然是青藏高原横亘在两个大陆之间,古代人中国人或印度人,都很难跨越高原抵达对方腹地。农耕文明的疆域边界受制于农耕生产的形态,离开了农耕生产方式的边界,文明形态无法生存。印度河恒河农耕生产区和中华农耕生产区相聚遥远无法接壤,消除了冲突发生的地理条件,虽然如此,历史上印度文明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
                                                            东亚南亚地理地形图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如果我们认同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那么第一批智人到达印度大陆的时间,至少比智人到达华夏文明腹地要早1万到5千年。依此我们不难理解早期印度文明各个阶段比中华文明要早上2000年左右。
     印度大陆的古达罗毗人在印度河流域孵育出早期的印度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印章文字,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700年开始使用青铜器,公元前1100到900年开始使用铁器,以上三项略晚于埃及文明,却至少早于中国古人1000到2000年。
                                                            智人迁徙路径图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公元前500-600年的时候,北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格神释迦摩尼,他对日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将发挥重要影响。佛祖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佛祖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释迦摩尼成长于富裕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大概在29岁出家,在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佛教出现后马上在印度平原上流社会流行,因为佛教可以帮助衣食无忧的贵族找到思想上的寄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佛教无论其逻辑的完美程度,还是思想的进步性,都是相当超前的。佛教通过塔里木盆地传播到中国,始于两汉时期,在唐朝达到高潮。

     中华文明的本质,便是儒释道三位一体,儒家的伦理秩序,道家的无为,加上释迦的善恶因果 ,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今天中国人善良的天性,因2000年前佛教的传入被加强了。只有等到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盛行之后,中华文明才得以正式定型。
    在唐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已有数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传播佛教,这些印度高僧对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影响,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起的作用,要超过著名的玄奘。而且这些高僧的传教行为相比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没有一个总的教会组织并提供物质支持,高僧们的传教更显得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此少的人,如此大的改变了另一个种族的文明进程。
     除了大家熟知的出生在龟兹祖籍天竺的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和尚为摄摩腾(东汉),摄摩腾又作“迦叶摩腾”、“竺摩腾”,简称“摩腾”。中天竺人,生于婆罗门家庭,博通大小乘经典,常年在外游方讲学。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应明帝之请,来到洛阳。此外还有菩提达摩(南北朝,中国禅宗始祖),竺法护云摩罗察(南北朝),安世高(东汉),白法祖(西晋),善无谓(唐开元),金刚智(唐开元,密宗创始人)。在唐开元之前,这是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的最著名的8位印度高僧。
     经过这些印度高僧的努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部中华文明圈,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统治阶层和民众思想高度梵化,佛教大大的改写了早先的儒家文明,给儒家为主体的农业文明加上了浓重的一笔.早期中华文明,奉儒家宗法道统,以家族社会为主要特性。佛教传入中国北方后,南北方战争使南北种族的融合,更让佛教传遍大江南北。佛教为中华文化添加了大量调和、包容的气息,以佛教的天台宗在中土的盛行为典型代表。 南北朝之后,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明形态才正式得以确立,南北朝时,中国几乎成了印度中亚文化的附庸,宋明以降,儒学和佛教更是融合成为儒表佛里的理学。今天,无论口头上是否礼佛,没有一个现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可以完全摆脱佛的影响。
     佛教从思想上高度控制民众,引起皇权的不安,虽经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灭佛,佛教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中世纪后佛教在印度逐渐退潮,12世纪印度教部分吸取了佛教精华后在印度次大陆卷土重来替代了佛教。但在中国印度之间的广大地带,留下了一个C型的连续的佛教文明圈,从整个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再沿横断山脉向南向东延伸到中南半岛,圈内国家几乎全部奉佛教为国教     

    我们说,佛教的传播,是早期中印文明之间交流的成果。没有文化冲突,没有经过大规模入侵,没有移民,仅仅依靠数十位高僧传教,不同文化之间如此规模的传播和融合,在全世界也是孤例。印度文明之于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冲突,相互没有排斥性,印度对中国甚至在初期还有过提携和促进。

                                                 克孜尔石窟前鸠摩罗什坐像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宓卓论中华文明》之四《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