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书要戴手套和口罩

(2014-01-19 07:54:45)
标签:

手套

口罩

沈津

文化

                                          看书要戴手套和口罩

 

      不知道您平时在家翻弄您那视若枕秘、费尽千辛万苦蒐集而來的珍贵图书〔不管多和少〕时,您是否戴上口罩、手套,慢慢欣赏、享受、回忆?抑或您应朋友之邀,去他府上共同鉴赏新得秘籍佳槧,然而在嘴部手部要配戴「防化武器」。

 

      去年四月,陪同事在广州某购书中心看书,是因为数份媒体都报导说:该中心有一批古籍善本出售。并指出其中有一部传世孤本《十三经注疏》(明嘉靖刻本) 。我就是冲着这部号称「孤本」而去一睹庐山真面的。我坐定后,工作人员搬來一个废旧的纸箱,纸箱上黏了几条胶水纸。「孤本」的「保险」拆去后,又给了我一付棉质手套,于是我开始了享受阅览的待遇了。且不说书的事,因为传媒写的多吹嘘不实之词,书当然是很一般,也不稀奇,我过去就见过三五部,倒是先说手套吧。

 

 http://s11/mw690/001qTkeegy6FU7EZZRU3a&690

      记得去年五月在澳门某图书馆看善本书时,馆方工作人员要求室内每位专家都戴上塑胶手套和口罩。她说得很客气:对不起,为了保护善本,请使用手套和口罩。说着就递上了放手套及口罩的盒子。馆方是怕我等过一会汗水溢出污染了善本,也怕我等说话间不小心将唾味星子喷射四方,所以要封口禁汗。

 

      我是第一个戴上的,薄薄的、紧紧的,似乎包了层胶皮,和在医院里看见开刀医生、打针护士戴的一般。澳门的气候和香港、广州差不多,这時正是闷热的季节,外面又下着小雨,室内的空调虽制造出点凉爽,但总觉得手背上有茫刺的感觉。看书过程中,我和同去的诸君手背都有汗沁出,和塑胶粘合在一起,黏黏的,不舒服。二个小时后,总算是将该看的善本书看完了,虽褪去手套,摘掉口罩,但却发现手套里的滑石粉也粘在了手背上,洗一次还去不掉,某君的褲子上也沾上了白色的粉末,掸都掸不去,他说下午还要去香港会友,也只能这样了。手背不仅透气「解放」,竟连吸入的空气也顺畅许多,所以,说是在轻松地赏鉴善本,还不如说是遭点皮肤过敏的小罪,真有点美中不足似的。

 

      这五十年來,我去过不少的图书馆,经眼了不少古籍,记忆中,戴上手套看古书的事有过四回。第一次是1978年,我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的委托,前往西南三省檢查各地善本书编目的进度,顺便鉴定一些疑难版本。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員给了我一副棉质白手套,看了几卷唐人写经(敦煌写经不收入《书目》) 。第二、三次是2000年去台北,在中研院史语所的傅斯年图书馆看一些稀见的明刻本,在阅览室里,也是配发给我一副塑胶手套,那种看书的感觉有点闷闷的,当然汗是不可避免地渗现。这也导致我过二年再去该馆看宋本《碧云集》的时侯,索性坐在傅馆的善本书库里看了,免得难过。最近的一次,是在杭州的浙江图书馆,馆方要我协助鉴定一部清代名人校跋的善本,坐定后,随书一起來的是棉质白手套,好在办公室里有空调,戴上附属物也没感到什么不舒服,只不过旁边的工作人员帮忙翻书的时候,却是不戴手套的。

 http://s15/mw690/001qTkeegy6FU7G4efk0e&690

     

      不知道口罩和手套是什么时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出现的,又在何时为广大市井百姓所接受的。我相信,这也是有它的「进化」过程的。我曾想过,清代的知识分子想要看书,那一定去书坊蒐集,或去亲朋友好处相借,或在国子监、书院、各地的府学、县学去阅读。不过,那时一定是不用口罩、手套的。近代的大收藏家如傅增湘诸人,时有「祭书」之举,那些与会的清末民初老人,也一定是手拄拐杖,身穿长衫,难道您也让他们戴上那些新物件?

 

      看古籍善本是不是一定要戴手套?大约是有的图书馆要,有的不要,至少在美国的几乎所有的东亚图书馆,包括像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以及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馆是不用的。台北的「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大学馆也不要。我在一些私人藏书家家里看善本时,几位主人也没对我有什么限制和要求,他们要求我的是:「想看什么,自己拿」。他们自己翻书也是没有为自己制定什么要求或什么限制的。我也没听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省市一级的公共馆有如此规定。

 

      我相信,私家也好,公家的工作人员亦好,自己看书一定也是不戴口罩和手套的,因为在许多图书馆的善本部、古籍部、特藏部或历史文献部,都没有見有放置口罩及塑胶手套的盒子,也从没见到他们是以身作则,戴着口罩手套编目或工作的。本想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事是「做做样子」的,但脑子愚钝,只好套用上海话里的一句:「真是像煞有介事」。也不知用得对不对。

 

      不过,您去一个过去从未到过的图书馆查资料,尤其是该馆藏的珍贵文献或一般普通线装书,馆方都要求您套上口罩,戴上手套,您敢不服从吗?可能您戴得还快些呢,这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您心理上或许有点抗拒,但您也不敢有丝毫的表现。不过,戴棉质手套较舒适,虽然不方便翻书。但薄薄的塑胶质的,戴在手上有点难受,您如不相信或有兴趣,到附近药店去买一副,在家戴二个小时试试。

 

      我也是少见多怪,不过,话说回来,时代在前进,旧时的文献,包括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图书文献、报刊资料,无不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保存,无论是大馆,还是小馆,尽管收藏的资源多寡也不一样,但阅览制度上,宽严还是有所不同。一般來说,大馆、重要馆在为您服务时,倒不会随书奉上口罩、手套各一副的。

 

 

                                                                    2011、5、29夜初稿

                                                                      2012/5/14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