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明代的书价

(2010-08-02 21:05:49)
标签:

明代书价

黄卉

沈津

文化

                                           再说明代的书价

     http://s14/middle/4e4a788ag8cf4d6722b1d&690

 

 1995年,我写过一篇「明代坊刻图书之流通与价格」的文章,发表在台北的《国家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6期(已收入《书韵悠悠一脉香》中),那是因为明代的书价第一手资料实在难得,做经济史、物价史的学者很难据以比较。且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说:「在明本中,连只标定价的也不多见。」张先生提供了万曆金阊书坊舒冲甫刊《封神演义》(每部定价纹银贰两)、万曆三十九年安正堂梓《新編亊文类聚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每部价银壹两正)、明李衙刻《月露音》(每部纹银八钱)三例。也正因为书价资料不易得见,故将四十多年中在国内、香港地区、美国的一些图书馆里所经眼的明代刻本中钤有价格木记的十数种书,逐一示之。

 

      文章发表后,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北京大学黄卉教授撰文《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有云:「沈津的《明代坊刻图书之流通与价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专门探討明代图书价格的文章。文中将多年來作者所经眼的明代刻本书价的資料录出,为探索明代书价提供了空前丰富而又非常珍贵的资料。这些內容,对我们研究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http://s6/middle/4e4a788ag8cf4dd02cb75&690

      近几年里,偶见书价资料,也就随手一记,今录於此,並附部分明代物价,算作是材料之堆砌,亦可作前文之补充,也可供研究者之取资。按,文中所谓木记,皆钤於书之封面页(或称扉页)木刻戳记,朱色。

 

     《新刻搜罗五车合併万宝全书》三十四卷,明刻本。八冊,封面页刻「坊间万宝全书,不啻充栋,然不一精检,鲁魚亥豕,混襍编章之者有之。本堂特请名士校讎,亊物度数,一倣古典,启牍书札,别換新藻,端写绣梓,点画不差。应酬便用,价比南金矣」。並有朱色木記「每部定价银壹两正」。日本宮内厅书陵部藏。

 

      《金陵梵刹志》五十三卷,明葛寅亮撰,明万曆三十五年(1607)南京僧录司刻本,每部银二钱二分五厘。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明万曆三十九年(1611)建阳书林安正堂刻本,其封面页刻「亊文类聚翰墨大全。旧刻翰墨全书,流行天下,永利世用。然皆支离陈腐,盖出於一时腐儒之所僭改,非刘氏之正宗也。本堂常有馀憾,仍求诸选部古冲李先生门下珍藏古本,分门别类,该治贞详,甚足以备遊戏文墨者之观,比之前刻,大径庭也。谨重梓之,四方尚鉴焉。安正堂梓。万曆辛亥岁孟夏月,重新整补好纸板,每部价银壹两正」。並钤有园形安正堂印记。

 

      《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提要》三卷,明冯复京撰,明万曆三十三年(1605)刻本,十冊。引用书目末有「弟述京编录,友王文昌校镌」。封面页刻「镌六家诗经名物疏。常熟冯嗣宗辑著。六家诗者,汉申公鲁诗、辕固齐詩、韩嬰韩诗、毛公毛诗、郑玄诗笺,此古之列学官者也。朱子集传,此今代列学官以取士者也。其经传中,名物若天地山川、礼乐器用、草木鸟兽等类,不胜纷頤,学者或未洞悉。吾友冯嗣宗氏,学穷二酉,功励三馀,旁採古今凡经史子集有关六家者彙为一编,上以羽翼圣经,下以嘉惠來学,诚艺林之秘宝也。不佞亲授付梓,买者须认博物斋原板,幸无忽焉。同邑陈则舆识」。下钤朱色木记「每部纹银八钱」。又有红色木记「冯氏藏板,不许番(翻)刻」。

 

      《新刻锺伯敬先生评封神演义》二十卷一百回,明许仲琳撰。明舒文渊刻本。二十冊。为日本內阁文库藏本。封面页刻「封神演义。批评全像武王伐纣外史。此书久係传说,苦无善本。语多俚秽,亊半荒唐。评古愚今,名教之所必斥。茲集乃先生考订批评家藏秘冊,余不惜重赀购求,锓行以供海內奇赏。真可羽翼经传,为商周一代信史,非徒宝悅琛瑰而已。识者鉴之。金阊书坊舒沖甫识。」下钤「每部定价纹银貳兩」。按,津1995年撰文中,虽提及此书,但无识语,今补之。

 

      《新刻艾先生天禄阁彙编採精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七卷,明崇祯元年(1628)存仁堂陈怀轩刻本。五冊。封面页有朱色木记「每部价银壹钱」。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仁井田文库藏。

 

      日本学者矶部彰有「《西遊记》受容史の研究」(东京,1995,多贺出版),文中提及明世德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西遊记》,封面页有朱色木记「每部定价纹银贰两」。明刻本《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传》,封面页有朱色木记「每部纹银壹两」。

 

      天津立达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11月29日秋拍上,有明万曆陈一教、刘毅等刻本《孫宗伯集》十卷,明孙继皋撰。此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八馆皆有入藏。然此本封面页刻「宗伯学士囗潭孙先生集」。並钤有朱色木记「江平山店发兌,每部纹银陆钱」。此书以一万五千元起拍,四万八千元成交。

 

      《新刊训解直言书言故亊大全》六卷,宋胡继宗輯,明万曆三十四年(1606)唐氏世德堂刻本。八冊。此为童蒙读本。有明汪宗师题识,云:「崇祯七年岁次甲戌十月,汪宗师南宮县岁考买之,使皇钱柒十文,共是四本。」此本金镶玉裝,当为后人易为八冊。藏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倪云林先生诗集》六卷附录一卷,明天顺四年(1460)荆溪蹇氏刻本,四冊。明陆嘉颖跋。跋云:「崇祯己巳秋七月廿五日,长安市上二十青蚨购得。吳郡陆嘉颖识。」

 

      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中有,元板《诗集传疏义》八本,二两四钱。《中原音韵》,一本,国初人手抄,五錢。《大唐西域记》,四本,绵纸精抄,二两。宋板《东京梦华录》,一本,二两。《醉翁谈录》,影宋板精抄,二本,一两二钱。《画相搜神广记前后二集》,元版,二本,二两。《南华真经》,宋板,五本,五两。《孟东野诗集》,宋板,四本,十六两。

 

      明代万曆以前的书价例子甚少,盖明初乃至正德、嘉靖、隆庆各朝所刻图书,或有坊间标价之木记,然津鲜有所知,亦未之见也。明钱希言《桐薪》卷三「金统残唐记」,云:「武宗南幸,夜忽传旨取《金统殘唐記》善本。中官重价购之。肆中一部售五十金。」《金统残唐记》不知为何许书,也不知卷数、作者、版本、冊数,而今早已湮灭不存。

 

      粮食之价格,最能体现民生。顾起元辑《客座赘语》,卷一「米价」,述嘉靖、万曆间金陵米价的情况,有云:「嘉靖二年癸未,南都旱疫,死亡相枕籍,仓米价翔贵,至一两三四钱。时三年无麥,插秧后复旱。处暑前,乃得雨,禾骤起,收获三倍,人始甦焉。万曆十六年戊子夏,荒疫亦如嘉靖之癸未,死者亡算,南门司閽者以豆记棺,日以升计,哭声夜彻天。粳米价二两,仓米至一两五六钱。父老言,二百年来,南都谷贵,自未有至此者。忆《南史》侯景围台城,因食於石头仓,既尽,兵民无谷,米升值七八万钱。金陵来价之贵,至此极矣,因附记之。」(《金陵丛刻》)但这是遇到自然灾害时的粮价,录之以为前文之补苴。

 

      《骨董琐记》引《启祯记闻录》云,崇祯十五年吳某有祖遗肖泾田六百四亩,得业已六七十载,原价每亩八钱,今则值四五金矣。可知当时田价甚廉。按唐甄《潜书》言卖田四十亩得六十馀金,每亩仅值银一两五钱,是时常赋什五,四十亩佃入四十一石,而赋及杂耗二十三石,兇岁则典物以纳,故田价之贱如此。明代山地价格也不一样,坟山,又称风水地,价格最高,荒山或林木不茂盛的山,价则极廉。而农田,又有水田、旱地之别。从1601至1644年,每畝田地的平均价格,大约在八点六九两至九点八三两之间。

 

      嘉靖万曆间,据文献记载,白麻一斤,价银二分七厘。苎麻每斤一钱。麻一斤,平价约为十三文至二十文之谱。一般麻布每匹价银一钱五分。而白苎布则高至每匹二钱五分。(沈榜《宛署杂记》卷十四《经费上·宮禁》。乾隆《浮梁县志》卷五下《物产·陶政》。《明会典》卷一百九十《物料》)

 

      明代的金价,一两黄金,在洪武元年时,可換银子五两(《明会典·钞法》)。永乐五年时,亦可換五两(《续文献通考·钱币四》)。成化十七年,可換七两(《明实录》)。弘治十五年,可換九两(《明会典》)。嘉靖九年,则可換六两(《明会典》)。隆庆二年,同嘉靖期(《明山藏》)。万曆中,換七点五两(《日知录》)。崇祯中,换十两至十三两(《日知录》)。

 

      至於普通人家平常开销之物价,据《吳川县志》陈舜系《乱离见闻录》曰:「予生万曆四十六岁戊午,时丁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文,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柴十来钱一文,觔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百,百般平易,穷者幸讬安生。」俞樾《茶香室三钞》云:「龚炜《巢林笔谈》:清河与太原联姻,两家皆贵而赡,其记顺治三年嫁费,曾亲席十六色,付庖银五钱七分。盖其时兌钱一千,只须银四钱一分耳。而猪羊鸡鸭甚贱,準以今之钱价,斤不过一二分有奇,他物称是,席之所以易办也。」

 

      万曆时,北京猪肉价记载不很一致,但大体上与江西差不多,有记载云:猪肉五斤,银九分,则一斤应为十二文多。牛肉四斤,银五分二厘,则每斤为九文。《吳川县志》中引陈舜系《乱离见闻录》云:「予生万曆四十六岁戊午,时丁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末二十文,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柴十来钱一文,觔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百,百般平易,穷者幸讬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崇祯御极,兵饷日增,辽饷每石派银二钱有七,练饷又增三钱,未几又加粵饷,每米一石,正供杂饷计编一两七钱有奇,民不堪命矣。孰知鼎革之际,赋重差繁,石米在广州年费二三十金,在吳川亦不下七八两,以今较昔,孰重孰轻。」

 

      明代医价,冒襄《同人集》云:「袁道士号汝和,南都第一名医也。难请之甚,须发一通家待教生帖,著人邀之。邀到看脉毕,一面备轿钱百文、药童钱七十文,送一礼多则五钱,少则三钱。」俞樾《茶香室续钞》引明杨循吉《苏谈》云:「金华戴原礼学於朱彦修,既尽其术,来吳为木客,吳人以病谒者,每制一方率银五两。」

 

      明代演戏之价目,清初吳江陆文衡《啬庵随笔》卷四,有云:「万曆年间,优人演戏,一出止一两零八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选上班,价至十二两。」(《小说月报》15卷6号)

 

      明末刻书工价,在《径山藏》的不少零本的卷末牌記中有所载及,茲再举《东湖丛记》中有刻《明文衡》的工价,《明文衡》计九十八卷,正德五年刻,其序云:总为费计钱二十万有奇,六阅月讫工。又邵经邦《读史笔记》,载《弘简录》刻费九百馀金,计字三百四十万有奇,每百字为银二分七釐,为钱二十文。

 

      明代的官俸定例,可見《明史‧食货志》卷八十二「俸饷」。正德以後,官俸则九成用银,一成用钱,每石折银七钱。嘉靖末年以后,全用银子支付。在当时,文官的薪俸,如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年禄相当米九十石,折合银两五十八两五钱,即每月四两九钱。又如翰林院典籍、国子监博士、助教,俱从八品,年禄约米七十二石,折合银两为四十六两八钱,即每月三两九钱。前文曾据杨永安先生之各秩官员之俸禄列之於表,而此则为补充。而王凱旋、李洪权著《明代的官俸》(《明清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当可参考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