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状况趋热    调控措施有待加强

(2007-09-27 09:44:11)
标签:

调控措施

金融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一路走高,有些重要指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04年经济偏热时期的水平,金融状况呈现不断趋热的特征,成为引发通货膨胀迅速走高的重要原因。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抑制金融过热,需采取更加有效的调控措施。

一、货币供应量M1增长过快是最突出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M1明显上升开始于2006年5月,也就是股市恢复新股发行以后。由于当时的M1增速较低,因此增速上升是正常的,但其后上升速度很快,至今年初已达到20%以上,8月末同比增长22.8%,是2000年7月份以来增速最快的,比2004年经济偏热时期的最高水平高2.5个百分点。M1与即期经济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企业投资、总供求状况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其增速过快往往会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尽管目前的M1增长过快与股市活跃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

二、根源主要有三个

居民储蓄存款减少、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和企业存款活期化是造成M1过快增长的三大主要原因。

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的回落大约开始于2006年5月,与M1增速回落是同步的,2006年4月的同比增长率为 18.2%,之后一路走低,至今年8月末已降至8.2%,回调了10个百分点。在2006年10月,首次出现余额下降,在最近的5个月中(即4月至8月),有4个月的余额是下降的,其中4、5月份的下降幅度很大。居民储蓄是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由高增长转为下降,若银行的资金运用又不能同步减少,那么就会造成货币的过量投放。

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已在我国经济中持续多年,是外汇储备增加的必然结果,今年各月增加量跃上了新的台阶,前8个月累计增加21368亿元,约为同期贷款增量的2/3,其重要程度已与贷款差别不大。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率、发行特种国债和金融债等措施,但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上升,对冲的难度越来越大。

企业存款活期化也是从2006年5月开始的。2006年4月末,企业活期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长率仅为7.8%,占全部企业存款的比重为62.8%,增幅比企业定期存款低22.7个百分点。至今年8月份,增长率上升至23.9%,所占比重上升至 66.2%,增幅比企业定期存款高5.1%个百分点。由于企业定期存款不计入M1,而活期存款计入M1,因此企业存款活期化会使M1增速上升。

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可低估

自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迅速增大,8月份同比上涨6.5%,比4月份增大3.5个百分点,已超过2004年最高水平1.2个百分点。虽然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但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过快是密不可分的。不论价格上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要价格总水平上升了,那么就离不开货币供应量的支撑。若货币供应量控制在适度水平,那么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就只会引起比价关系的调整,即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必须要以其他商品价格下跌为代价,而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大幅上升。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也是以食品价格带动的,但同样了伴随着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问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一现象重复出现,不可能是偶然的,而是表明两者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若价格上涨仅仅是结构性,那么只要食品价格涨到头了,通货膨胀自然就会结束。但事实是否会果真这样的呢?如果货币供应量M1继续过快增长,那么在食品价格上涨之后,很可能会形成价格涨升的新热点,甚至出现循环推动的通货膨胀。2004年通货膨胀最终得到控制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食品价格涨幅的回落,而是同时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四、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对控制货币供应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没能扼止M1增速不断加快的趋势。由于造成今年M1增长过快的原因比较特殊,因此调控措施的设计必须要把这些特殊因素考虑进去,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重点是M1而不是M2

8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但比2004年经济偏热时期最高水平低1个百分点。由于M2的增长速度尚未创出新高,但不能由此就得出金融运行状况没有问题的结论。虽然M2是很重要的金融指标,但不能作为判断金融状况的唯一依据。M1与即期经济活动的关系更密切,是更重要的指标。在造成M1过快增长的三个原因中,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会使M2增速下降,企业存款活期化不会对M2产生影响,这就导致了M2和M1走势有较大差异。在M1和M2的走势有差异时,单纯依据M2来制订调控政策是不可取的,而必须更多地依据M1的情况。

2.控制贷款的过快增长

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一直呈缓慢上升走势,8月末已上升到17%,增幅离2003年的最高水平仍有6.9个百分点的差距,虽然差距还较大,但鉴于目前情况,增幅仍属偏高,理由在于:

(1)今年的居民储蓄存款为下降,而2003年为高增长。居民储蓄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贷款则是银行资金的主要使用方向。资金的使用必须要根据资金的来源而定,来源减少了,使用就应跟着减少,这也就决定了今年贷款的适度增长率要远低于以前的水平。从增长率的走势看,贷款增速上升,储蓄存款增速下降,两者走势完全相反情况已持续一年多的时间,这种走势是极不正常的。

(2)外汇占款剧增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2006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27769亿元,超过同期贷款增量4124亿元,首次成为我国银行资金运用的最重要科目。今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15469亿元,同比多增5439亿元。外汇占款占用的资金多了,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少了,贷款的适度增长率就应下调。

为了控制贷款的过快增长,必需适当加大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力度。一是要加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的力度;二是可以调整存款准备率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如活期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应提取较高的存款准备金;三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头寸的监管,6 月末,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仅为2.43%,这一水平是很低的,一旦因头寸不足而引发支付危机,必须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大利率调整力度

今年以来,我国对利率水平进行了多次调整,并降低了利息税率,但由于物价涨幅在5月份以后迅速上升,因此利率水平的提高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上升,负利率状况不断加剧,货币政策实际上不是紧缩的,而是更加扩张了。虽然利率调整不能只考虑近期的通货膨胀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对对国际收入、汇率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的长期走势等诸多因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利率调整是否会加剧外汇失衡。在2004年10月29日存款利率刚开始提高时,这种影响很大,外汇储备急增,但2006年以后的几次存款利率调整,影响就不是这样了。从目前情况看,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股市的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止热钱的流入。因此从多个角度看,加大利率调整力度都是很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