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破烂流丢一口钟”,究竟长什么模样,很多读者未必清楚,也鲜有人去为它们较个真。我从这些语词入手,带领学生去探究真相。其目的绝非只是增加几个词语知识,而在于“激发大家对文字的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习惯,并有计划地进行思维的训练”,于是,腐朽化作了神奇。
我们学校给学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取名“语词探微”,专门辨别词语出处或为词语(文字)正义;材料来源于师生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词语或热门语词。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并不在于丰富词语知识,辅助语文教学,我们更希望通过探究一些有趣的语词现象,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并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与学生一起探微语词的经历让我们深信——“咬文嚼字”,大有智慧!
《西游记》第四十六回讲的是唐僧师徒在车迟国与三个妖道斗法的故事,其中“隔板猜物”环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好大圣,轻轻飞到柜上,爬在那柜脚之下,见有一条板缝儿。他钻将进去,见一个红漆丹盘,内放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用手拿起来,抖落了,咬破舌尖上,一口血喷将去,叫声“变!”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演绎这一片段,柜门打开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口寺庙中常见的钟,后来经过有识之士的指正,《西游记》剧组重拍了这场戏,将破钟换作了斗篷。这段公案让我印象颇深,也记住了——“一口钟”竟然也可以是“斗篷”的别称。为此,我还专门做了一番研究。
我想,学生对《西游记》既熟悉又喜爱,何不利用这种熟悉和喜爱,师生一起探讨一下“一口钟”的问题呢?我希望能“逼迫”他们想出有效的办法,最后得出真相。
于是,语词探微课伊始,我用PPT展示了《西游记》中的上面那段文字。等学生读完并重温故事之后,我抛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一口钟”指的是什么?
学生的反应在意料之中。有几位学生不假思索,认为应该是寺庙中常见的“钟”,甚至还振振有词,声称唐僧师徒身为和尚,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对这一物件相当熟悉又有感情,因此“大师兄”变出来完全在情理之中。结论虽不正确,但敢于发表意见,并能从人物心理入手分析问题,应该得到表扬。更多的学生心里似乎犯起了嘀咕,大概在想:竟然问这样一个问题,看来答案没这么简单吧!但一下子想不出来除了钟还能是什么。这也难怪,虽然“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中“一件”“一口”同时出现,或者露出些异样,但再一想,“一件”修饰对象泛泛,凭空很难想出还有其他答案。
根据自己的经验,只要将阅读范围覆盖到整个“隔板猜物”环节,即便不能直接获得正确的答案,也足以动摇“一口钟”为“钟”之说。于是,我的PPT中增加了相关的小说内容(相关文字此处略)。等待着,希望学生应该会有所发现。
…………
终于,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在孙悟空的三次变化中,“桃子”吃剩即为“桃核”,“小道士”改装成“小和尚”,变化前后两者关系密切,而“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是宫衣,变成一口和尚所撞之“钟”,不说跨越太大,与另两次变化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这“一口钟”,或许另有所指吧?也许就是一种服饰的名称?
这个学生的发现,我暂不评论,只是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表格以PPT呈现出来:

大家七嘴八舌之后,基本抛弃了“钟”,“服饰”说的支持率大幅提高。不过,不少学生认为,那位学生的分析(或者说猜想)有合理性,就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这种态度是严谨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弥足珍贵。
这时,我应当直接公布结果吗?不行,此时,学生思维训练不够,被“逼”出的方法也不多,这不符合我的计划。教师给出方向和方法,现在就让学生付诸行动吗?也不好,遇到一点困难应该让他们自己摸索方法去解决,“渔”未必都得他人“授之”,机智甚至急智也是可以培养的,非到学生一筹莫展还不能走这一步。稍作思考,我坚定了自己的态度——继续“逼迫”他们想办法。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我不需要大家给出结果或解决这个问题,我期待你们贡献智慧——谁能提出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或途径呢?
…………
片刻停滞之后,有的静静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终于,有几位面露踌躇之色,不同的办法也被接二连三地提了出来。有主张查工具书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罗列了不少,刚好我们提倡上课带工具书,真有几个开始低头查找起来。有建议上网百度的,这个也不错,网络时代怎么能把“度娘”忘了呢?网上所得只要多方互为佐证也是可以合理利用的……
看得出来,查工具书的同学有点失落,毕竟没有人背着《辞海》来上课,意料之中!我们没带电脑进教室,学生也不允许带手机进学校,上网百度他们也无法马上实施。是时候了,我展示《辞海》“一口钟”的注释:
一口钟,也叫“一裹圆”“斗篷”。一种长而无袖、左右不开衩的外衣。因其形如钟,故名。《西游记》第四十六回:“柜里是件破烂流丢一口钟。”参阅方以智《通雅·衣服》。(《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2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我们还来了个“有图有真相”。


结合文字和图片,大家对“斗篷”为何又名“一口钟”恍然大悟,探讨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
不过,这还不算完美,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对探究语言问题至关重要,可是今天还没有人从“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中“一件”“一口”的并存中发现什么,至少没有对此大胆提出质疑,必须给他们不失时机地补上这一课。于是我提供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分辨材料中的“一口钟”究竟是“钟”还是“斗篷”,并说明理由:
那众和尚真个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有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不知从那里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
无需什么提示,也没费多少工夫,大家很快给出自己的答案——两个材料中的“一口钟”指的都是斗篷类的服饰。理由也很充分,譬如,与“袈裟”“偏衫”并列,可以“穿着”,可以“围在身上,拥抱而卧”。
终于有人提到出现在“一口钟”前面的“个”和“一件”,认为由此可以认定“一口”并非数量,“一口钟”当然不可能是“一口‘钟’”。一经提醒,学生在“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一句中终于发现了同样的奥妙。
下课铃响了,探究也暂告结束。课后,有学生告诉我,他百度搜索“一口钟”,发现这还是一种中药的名字,别名“红喇叭花”,果实外形活像寺庙里的钟。说话之间,喜形于色。我知道,这是探究的快乐,也是发现的快乐。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6期
作者:董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