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理论/书评

                                                       鲁迅的内、外第一人称叙事

                                                               (标题为本人临时所加)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2020-01-07 21:05)
分类: 拙作

师生共读 教学相长


摘 要  阅读滋养生命,养成习惯,陶冶性情,丰富学识。如何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弄点不同于“课堂分隔零碎”的阅读?师生共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分类: 释疑/解惑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分类: 阅读/写作

【考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也有人说,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例文】                       

                                                 你是否尽了收获龙种所需的努力

 

分类: 释疑/解惑
“特此通知”的用法和技巧
(2017-12-12 13:15)
分类: 释疑/解惑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金岳霖先生》】

“一口钟”探秘

分类: 释疑/解惑

“孤烟”,是“烽烟”吗?

龚清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佳句。两句十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分类: 文艺精评

【人民的名义】从“赵德汉”现象看人生格局

原创 2017-04-22 
标签:

转载

分类: 音画时尚
                                曲阜孔庙简介              &
分类: 拙作

一等奖  南通市49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