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后3个交易日,基金行业日均有1家公司高管变更,日均3位基金经理生变,基金业“人才荒”再度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笔者认为,面对基金业的人才变更高潮,人们不必过于惊慌,毕竟整体来看,基金经理数量在逐年增长,有进有出的人才流通是遵循了市场规律的。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15年内,基金行业共有710位基金经理离开,同时却有1535人进入这个行业任职基金经理;纵观15年间,每年进入基金行业的人越来越多,2011和2012年均有超过200名基金经理入行。从基金经理绝对量上看,2012年、2013年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817位、939位,年增长率分别为18.58%、14.93%。
看来,随着基金行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容,基金经理也迎来不错的增量。这些增量数据的背后,说明基金行业仍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吸引着一大批青年才俊。
笔者认为,中国的基金行业还比较年轻,没有足够的行业人才储备和沉淀;不过,人才流通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正是有了新鲜的血液,市场才能更健康的发展。近几年来,基金行业“人才荒”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增加,对基金经理的需求也相应加大。基金经理岗位一直以来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不过,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基金行业人才流动的问题,新鲜的血液让市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比如去年的股基冠军并且今年前三季度继续居首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该基金基金经理任泽松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成长起来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以任泽松为代表的年轻基金经理,虽然未经历股市完整的牛熊周期,但他们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纠偏能力都很强,他们的投资习惯、兴趣爱好造就了投资“新思维”,在配置资产的过程中,对于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有极佳的敏感度。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当下,基金公司并未一味把“人才荒”的问题全部留给“时间”去解决,而是在不断尝试中变革,形成了三大新战法。既有以中邮创业为代表的公司自我培养人才,也有中欧、财通、华富、万家、国泰等推行股权激励,还有招商、中欧、前海开源、九泰等实施事业部制。尤其是事业部制度的引入,将基金行业运行了16年的“大而全”投研架构打散,放大权和责,究成果和投资业绩成为事业部的价值标签,产品规模的升降与事业部收入直接挂钩。
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基金公司不断坚持、尝试和变革,让基金行业“人才荒”的破解指日可待。新旧更替、有进有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投资者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基金业人才的流动问题。年轻、优秀的人才加盟,让基金行业魅力依旧,投资优势尚在,投资者应该对这个朝阳产业保持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