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走马换将

标签:
财经基金换将业绩投资风格赵学毅 |
分类: 股票 |
文/赵学毅
越担心发生的事越会发生。在基金业,这种规律同样存在。基民很担心手里的基金突然换了掌门人,但在上周却偏偏又有6只基金上演掌门人变脸戏法。
当市场开始出现反弹时,当基金业绩逐渐扭亏为盈时,当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时,基金公司投资管理团队的一味走马换将,必将影响人们对基金的判断,此时的每一次换将,都将是最奢侈的行为。
今年以来,最奢侈的走马换将莫过于华夏基金,旗下有11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几乎占到旗下基金数量的一半。华夏基金是基金业的大哥大,以近两千亿的管理规模稳居同业第一。人们对华夏基金的敬仰,源自旗下多位“光芒四射”的基金经理。然而,在去年基金整体业绩大幅亏损,人们的持基信心大打折扣的背景下,华夏基金的这次大面积调换基金经理,显得有点意味深长。
对于这次基金经理的变更潮,基金公司总会给出充分的理由。笔者进行了一番汇总,不外乎有三个原因:
一、随着新基金的密集发行和老基金经理流失,基金经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华夏11次调整基金掌门人,崔强、陈兵、彭一博、孙彬和杨明韬5位新人奔赴第一线,除陈兵曾任社保基金基金经理外,其余4人均为首次担当这一重任,彰显基金人才缺口之大。
二、业绩不佳导致掌门人压力过大。2011年偏股基金全线大幅下挫,多只基金跌幅超过30%,其基金经理面临的考核压力可想而知。笔者重点观察了华夏、海富通、华宝兴业等三基金公司旗下换将的10只偏股基金,有6只在去年业绩排名在后1/3。
三、对于今年基金经理变更事宜,某基金公司的公开说法是“完善投研体系建设”,这估计与投研团队的重新架构有很大关系。
虽然,基金换将的目的是让基金经理与其管理的基金规模以及契约投资风格相匹配,但笔者仍不赞同基金公司上述的三个“充分”理由。
首先,基金人才的匮乏是行业现象,但让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变更近半数基金经理显属异常。其实,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的明星经理跳槽到对手旗下,甚至投奔私募,已经反映出基金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
其次,一年业绩不佳便调换基金经理,对基金经理来说有些不公。一般来讲,每个基金经理有自己的风格和适应自己操作的市场,所以在考察一位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时,应该在重点关注长期业绩的基础上,兼顾中短期的业绩情况。
最后,完善投研体系建设一说,也不十分恰当。构建人才队伍是基金长期的一项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毕竟,每次经理的变更,对投资者来说都是一场陌生的转换。基金公司在完善投研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对投资者的影响。
总之,投资者买基金只求能获得稳定回报,若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不稳定,必将严重影响到投资收益。基金公司当下的频频换将,是拿持有人的信心和耐心做赌注,的确有点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