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毅
“任你波涛起,我自岿然不动。”
这是对今年成功跨越7次百点长阴的抗跌基金的经典描述。在投资者心里,《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筛选出的这6只基金可称得上“抗跌健将”,不但在市场大幅波动时成功分散了风险,还实现了年内绝对回报的最大化。
笔者曾和不少基金分析师深入探讨了基金抗跌的背后原因,归纳起来可有三点:
一、基金公司具有雄厚的投研实力。“一次成功有可能只是侥幸,但次次成功便是实力。”在不同背景下的下跌中,单凭基金经理的能力不可能100%成功跑赢市场,所以,团队的力量是最坚实的,也是最不可小觑的。华夏、嘉实的投研实力有目共睹,不但投资人才济济,还拥有令很多基金公司嫉妒的豪华替补。所以,华夏策略、华夏大盘精选、嘉实策略、嘉实主题均在年内取得了超过20%的回报率,在混合型偏股基金年内业绩排行榜中跻身前5名。尤其是嘉实主题,直面大盘的7次百点大跌,6次跻身同类业绩排名前三,且5次摘得同类冠军。
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一些悄然升起的明星基金公司,比如国泰、东吴等旗下基金也体现出较好的抗跌性。团队比较稳定,对市场前瞻性判断把握也比较好,不冒进也不会过分保守,往往能在震荡和下跌市场中较好地控制亏损。
二、基金经理择股择时能力突出。典型的结构性行情是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在震荡市场中,若要取得较好的回报,要求基金经理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努力地去顺应市场,及时纠错,以求准确把握市场的方向。今年以来的7次百点长阴,让一批抗跌高手隆重登场,比如泰达宏利成长的李源,嘉实主题的邹唯,银河行业的陈欣、成胜,大摩领先优势的陈晓,东吴双动力的王炯,国泰区位优势的邓时锋等。这些都是“在可控风险下获取投资收益的人”,擅长主题投资,在选股思路上对热点板块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择时能力很强,
三、基金规模相对适中。市场持续震荡,规模较为适中的基金表现较为抢眼。据笔者观察,在今年的7次百点大跌中,25只基金有6次以上明显抗跌,这些基金的平均总份额为38.14亿份;而目前可对比的311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平均总份额为44.36亿份,与抗跌基金份额相差不大。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熊市状态下,小规模的基金运作快捷、灵活,优势更明显一些;在一个振荡调整市中,小盘基金可以继续发挥快、灵、活的特点,而规模适中的基金应对波段操作的能力较强;在一个牛市行情中,有一定规模的基金能更好地应对赎回压力、分享更多的投资收益。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于11月23日曾对3只抗跌基金特点也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其一是嘉实主题精选,抗跌“秘笈”在于基金经理邹唯善于从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出发进行时机的选择;其二是国投瑞银景气行业,抗跌多因该基金股债混合特征明显,注重资产配置功效;其三是银河稳健,配置平衡,注重新兴产业个股挖掘成为其抗跌的主要法宝。
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阶段性投资,选择优秀基金公司管理的优质基金都是投资者获利的最基本的保障。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背景,能得到稳定的绝对收益是投资者的终极目标。所以,潜意识里要求基金不但具有投研实力雄厚的团队,也得有择股择时能力突出的基金经理,同时也不希望手中的基金规模过大或过小。遗憾的是,基民能持有选时能力强,策略灵活或选股能力强的基金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25只“抗跌健将”与目前的300多只偏股基金相比,这一比例不到一成;能够七战七捷的基金更是凤毛麟角,仅有6只。投资者感叹,目前的抗跌基金太少了。并且,基民即便抓住本轮最抗跌基金也未必意味着一劳永逸。
“2007年-2008年的下跌是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蓝筹股和中小盘股一同下跌,最好的抗跌方法就是降仓位;2009年-2010年,行情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甚至2011年仍将延续这一特征,低仓位未必能跑赢市场,关键还要看对个股的把握。”一基金分析师如是解释了基金业“风水轮流转”的原因。
笔者认为,由于每轮行情的主导因素不同、表现形式差异,使得不同市场状况下会涌现出不同的领先基金品种是一种必然,投资者大可不必“一时论英雄”,应将眼界放宽,适度持有带有“绝对收益”倾向的基金。考察基金管理人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除了着重观察其在震荡市中的投资操作和净值表现外,还可以从定期报告所披露的投资策略、基金规模、股票仓位、交易明细、行业配置、重仓股等数据,去研判其投资绩效和未来业绩表现。
2011年,结构行情难见休止符。投资者搭建一个合适的基金组合,并适时检查配置比例更为重要。但愿即将到来的2011年,“抗跌健将”多一些,投资者的收益高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