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能与现实是什么

(2013-07-17 16:49:11)
标签:

辩证法

实体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杂谈

分类: 哲学

第九卷 潜能与现实

一、潜能与现实是什么

赏读《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一、引言:理念表述自然实体的工具。

1、实体原理第一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主体

第二实体是可以表述第一实体的。表述万物的是理念。第二实体是理念的分有形式。

第一实体是绝对的。虽然它分有理念的先天先验形式而被述说。当然第一实体也是可以归类的。所以它才分有理念的先天先验形式。第一实体存在于第二实体中。

“自在之物”“存在”于“理念世界”中。这就是“存在”的本质意义。

理念是灵魂世界活动的场所,也是心灵运动的场地。是万物模型的渊源。所以,万物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它被理念统摄,可以归类。理念雕刻了万物,所以理念就能表述万物。理念是表述的源泉。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与思维同一”。 这是一种对“自然实体”和“理念”关系的准确定位。语言陈述只有遵循理念模型,才是真正的科学描述。

以数学为例。我们来看看,理念世界的自然实体图型“制造工具”:是理性,还是直觉

我认为,数学真理的“潜能”恰恰在于心灵直觉的或者理性种种“游戏性”!

《数学形而上学》中大体有三种实在论观点:

①、本体论实在论:认为数学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处于因果链之外。关于书是客观存在的论题,不能直接真值实在论的语义学的论题推理出。

②、真值实在论:认为数学陈述有客观真值。不依赖与心灵结构。

③、真值反实在论:数学陈述的真值,仅仅依赖与数学家的心灵结构。(人的心灵结构是数学真理的根据)

数学语言(游戏)科学语言之间的“连续性”,支持两种实在论。(游戏与科学之间有连续性吗?)

1)、反实在论者:米切尔.达米特、海丁、布劳威尔、哈里.菲尔德认为:“数学对象不存在,而数学命题只有空洞的真值。”这是数学“潜能”的基础所在。

2)、真值实在论认为:“数学陈述具有客观的超越性。”(“真”是一回事;“认识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反实在论者认为:数学真理是可知的。(数学真值仅仅依赖于心灵结构,受限于心灵内在结构的理性形式。所以有确定性,是可知的,但是一旦超越了这种理性结构,就是不确定的,不可知的。数学范畴的先天性决定了数学的真值情况。)

真值实在论认为:数学真理是“二值的”。是由心灵结构理性界限确定的。“真、假”,“是、非”是认识能力导致的结果。只有先天性的先验概念才能消解这类矛盾。真值实在论,在某些方面,抹杀了数学反实在论的巨大“潜能”。

反实在论者反对数学真理的“二值性”。认为数学真理由心灵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确定性。所以,直觉逻辑高于经典逻辑。理性是反法则的。数学真理只要服从直觉逻辑,就没有“二值性”问题。数学真理是心灵结构图型的和谐性的表象。是心灵运动的轨迹。它的真意在于先验形式的依存关系和模态显现上。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功能,是对数学潜能的肯定。

我觉得,由于数学真理依赖于心灵结构的先天图形,所以,数学真理,应该避免日常语言语义学。它应该力求纯粹形式化的、完型化的语言语义学。数学真理应该有过渡性:由 理性型真理 过渡到 直觉型的真理。它需要超越性的心灵结构来完成。数学真理离开了经验对象,脱离了理性,完全是心灵直觉性游戏。

如何处理好:理性和直觉之间的关系,是数学家的能力问题和观念问题。应该避免:数学直觉话语和数学理性话语之间的“连续性”问题,避开这个危险地带。数学本体论,没有破除心灵完型幻象导致的客观有效性认知,它使得数学对象处于抽象因果链之外。在真值实在论中结合本体论反实在论,就可以解决心灵的先天先验完型图式与微观性组合以及直觉性和理性之间的悖论。可以消解数学真理中的“二值”问题。这也许涉及到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我觉得,直觉和理性之间应该是互补补充的关系。

第一实体只能有理念表述。理念世界是心灵活动的场所。数学的语义学、物理的语义学都是理念世界的表述,是心灵运动的轨迹。

数学就是对自然的阐释和表述,是理念世界的分有形式。例如,几何表述空间,概率论表述随机过程,群论表述对称性问题,逻辑表述理性轨迹,定理表述具体世界的

 表述数学游戏的是:“理想”或者“范畴”,不会是“概念”、“表象”、“显象”。直觉游戏顶多受“范畴”表述,服从互渗律”;理性逻辑受概念表述,服从“逻辑规律”。

    由于理念的统摄作用,事物可以“同名异义----(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同名而且实体定义不同)。也可以“同名同义----(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同名而且实体定义相同)。不管这两种情况如何,在一个陈述中,凡是可以表述宾词的,也一定能够表示主词--(主体)。所以,实体一定存在于理念分有形式的各层次中。例如,实体存在于,表象、概念、范畴等等中间。

范畴“自身”,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没有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它只有在“复合还原”中,才能有“限定”的意义。所以,命题、原理、真理的“二值”问题。源于心灵运动(复合结合还原分离),源于“是”的超越性。在心灵理性活动的“界限内”,“是”指向“真”,超越心灵理性活动的“界限”,就是“非”,是“假”。

所以,“辩证幻象”源于“是”的超越性。没有超越性,就没有潜能。

2潜能原理潜能是运动变化的本原。是自身中的“他物,分为“有限与无限”两种。

潜能”存在于“施”与“受”中。“现实”是潜能的“显现”。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所有事物的都具有实体的原理”。(关于实体原理,上面说到了。)之所以这样,乃是由于:

1)、“存在”本身可以用一系列的范畴加以表述。例如,存在原理可表述为:

①、实体“是”…..等等(理念范畴);

②、存在“是”个体、数量、性质……等等(理念范畴)。

所以,“存在”与“实体”都可以用“范畴”这些非复合词加以表述。

2)、“存在”本身也可以用“潜在、潜能”加以表述。

正因为这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对潜能加以深入研究。下面是亚里士多德对潜能的研究。

1、 潜能的模态:

①、必然性的潜能:“同名意义”上的潜能,即“同一类属”相关的潜能。它们都是某些变化的本源,是“他者”的原始潜能

②、或然性的潜能:有些潜能是出于相似性而言的,存在(不存在)可能与不可能的关系。

2、 对潜能的表述:用“承受”“动作”来表述潜能。

①、“承受性”的潜能,是被动的潜能。它接受其他事物的作用,被动性发生变化(。这种潜能时可预见的,或者说是必然性的潜能。数学反实在论关于数学对象的观点就是如此。认为数学对象却决心灵结构的作用。)。

②、“非承受性潜能”,是能动潜能。不因其他事物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或者消灭。(这种情况就是数学本体论实在论在数学中关于数学对象所持的观点)。

④、潜能的对立面是不能或者不可能。

⑤、潜能及存在于“承受”中,有存在于“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